《我们》针对的是极权主义的种种弊端。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 在这个攀上了“人类文明的最高峰”的联众国,所有公民一律被冠以数字为名。
代序
吴泽霖
扎米亚京的《我们》开禁的再思考
长期以来,苏联和西方对20世纪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的奠基作--扎米亚京的小说《我们》(1921)有一个一致的认识。这就是说它是一部“针对苏维埃国家的恶毒讽刺的作品”,其矛头直指共产主义制度。而在《我们》创作60余年之后,1988年在苏联开禁发表,也是把它作为一面反对苏联制度的旗帜祭起来的。为了理解这部反乌托邦小说的奇特命运和历史价值,我想谈谈这部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艺术特色的一些侧面。
一、《我们》是在乌托邦文学样式中,对俄罗斯民族的传统的社会思考的继续和深化。
乌托邦小说,作为自古以来预想和思考未来社会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近代社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从16-19世纪约有近千种之多,20世纪上半叶就有300余种。而其中反乌托邦小说,作为对社会理想的批判思考形式,尤其在工业化最早的英国得到蓬勃的发展。表现出现代人面对工业化社会的美好理想和现实弊病之间的矛盾反差的反思。
而俄国乌托邦小说的特点,则在于它更着眼于思考俄国民族的最迫切的社会问题,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常常是以梦境的形式来表现(比如从苏马罗科夫的《幸福社会之梦》(1759),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中维拉的梦)。这不仅是为了对付俄国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而且也由于俄国残酷的社会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着太深的断裂。
而俄国的第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奥托耶夫斯基的《无名城》写于1839年,它反映着俄国人在步入资本主义社会门槛时已经开始对未来建立在功利主义之上的惟利是图的社会的批判性思考。而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初年的一些反乌托邦小说,如H.Д.费德罗夫的《2217年的一个夜晚》(1906)和B.Я,勃留索夫的《地球》、《南十字架共和国》(1907),都尖锐地提到了现代工业文明和自然、人性的冲突。其中甚至从情节上都有可供扎米亚京的《我们》借鉴之处。
《2217年的一个夜晚》中的城市是罩在透明的罩子里的,马路上滚动着“自动行走带”每一个人的肩上都缝着自己的“工作号”(但是互相间还有称谓,《我们》中则没有了),这里也取消了婚姻,“千人长”逼迫人去报名“为社会服务”--就是去和一个象征统治者的卡尔波夫博士过夜。一个叛逆者巴维尔向往着农夫的生活,他认识到现在人人温饱的生活中“一切人都是奴隶”,“可怕的没有意义的‘多数’像石头一样压制着一切自由的运动”。他想“扼死这些没有灵魂的人们”。
《地球》、《南十字架共和国》里的故事同样发生在罩着玻璃罩子的城市里。这里有高度发展的科技,有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而在民主的幌子下实行着专家的专制统治。这里的人们住着同样的房子,穿着同样的衣服,在同一时间吃同样的饭食。这里同样有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以防反对“苏维埃(假想的当时的政府)”专政的言论发表。而结果,这个城市里人们都患了一种“矛盾综合症”:想的一样,说的另一样,这个病症终于使这个城市很快毁灭了。
这些反乌托邦文学情节的共同特点就是讲,人与大自然的隔裂,高度发展的工业化社会,科技文明的发达,高度的统一性压抑了人的个性,而富足是以丧失个性自由为代价的。
以下是从自己blog写了贴过来的。只是分享一下而已。 刚刚终于看完了《我们》,至此我终于看完了传说中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庆祝! 反乌托邦三部曲这个名词是后来的人们硬加上去的,这三本书是: 前苏联的叶.扎米亚京(1884―1937)的《我们》 英国小郝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以...
评分尤金·扎米亚金的《我们》是世界三大反乌托邦小说里出现得最早的一部,却也是国内最少见的一部。相比之下,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版本比较多,而乔治·奥威尔的《1984》则更为出名。不过,正是因为《我们》的少见,才让更多的读者对这部开反乌托邦小说之先河的作品充满...
评分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俄国作家叶•伊•扎米亚京的《我们》,命运多舛。作品完成于1920年,1924年才以英译版在美国面世,俄文版50年代中期出现,仍然是在美国,在俄国正式出现,则迟至1988年。扎米亚京自1929年起便不再能发表作品,并遭受严重迫害。1931年,...
评分看这本书的时候联想到Pink Floyd的《The Wall》,冰冷、机制与尖叫、恐慌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抵制想象力,抵制灵魂,抵制无限,抵制梦,抵制自由…在那个世界把幻想称为疾病、发疯。 海明威自杀的原因之一因为想象力的丧失,科特柯本死因之一也因为嗓音条件的困扰...
评分这本小说被誉为反乌托邦小说的开山之作,考虑到这本书的成书时间,确实有其开创性,况且个人觉得这本小说不论是文采还是构思以及叙事方式都是比较值得称道的,也许它没有之后的《美丽新世界》《1984》的圆滑完满,但是却自有其特色。 这本书叙事采用第一人称,选取的是一个对于...
这是我能想象的看得最轻松的俄国小说了,毕竟终于摆脱了漫长的俄国人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编号。作者文笔是天才型的好,很多段落优美精致得令人想落泪。(这样评价一部伟大的反乌托邦巨作,是不是太穿越了?)
评分我和我们之间隔着灵魂
评分“因为不可能有革命,我们的革命是最后的,永远不会再来一场,这谁都知道。” “亲爱的,你是个数学家:告诉我,最后的数字是几?” “你什么意思,最后的数字?” “噢,那就说最大的数字吧!” “可是荒唐啊。数字是无限的,不可能有最后一个。” “那你干吗说最后的革命呢?”
评分“您的情况很糟糕,看来您长出了心灵!”
评分结尾奥威尔的点评甚是精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