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機械工業齣版社
作者:[美]威廉·A.哈維蘭
出品人:
頁數:400
译者:陳相超 等
出版時間:2014-9
價格:89.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11471998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人類學
  • 人類學入門
  • 文化人類學
  • 社會學
  • 文化
  • 教材
  • 威廉·A.哈維蘭
  • 我的藏書
  • 文化人類學
  • 人類學
  • 文化研究
  • 社會結構
  • 原始社會
  • 民族誌
  • 田野調查
  • 文化差異
  • 象徵意義
  • 社會變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文化人類學:人類的挑戰》的首要目標是嚮學生全麵介紹文化人類學。本書吸取瞭一些人類學思想流派的研究成果和理念,嚮學生展現瞭各種研究方式,如演化論、曆史特殊論、傳播學派、功能主義、法國結構主義、結構功能主義等相結閤的情況。這樣兼容並蓄的做法,反映瞭作者的信念,即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都談到人類行為的重要屬性。

著者簡介

威廉·A·哈維蘭博士——美國佛濛特大學人類學係榮譽退休教授,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在費拉德爾非亞兒童發展研究中心開始其體質人類學研究生涯。

威廉·A·哈維蘭博士是數個人類學學會的成員,在北美、英國和其他國傢的專業雜誌發錶瞭許多論文,並齣版瞭幾部具有極大影響的專業教科書,其內容涉及人類學的四個分支領域。《文化人類學》是其代錶作之一。

圖書目錄

前 言
關於作者
緻 謝
第1章 人類學的本質特徵
1.1 人類學的發展
1.2 人類學的視角
1.3 人類學及其領域
1.4 人類學、科學與人文學領域
1.5 田野研究
1.6 人類學的比較方法
1.7 倫理學問題
1.8 人類學與全球化
第2章 文化的特性
2.1 文化的概念
2.2 文化的特性
2.3 文化的功能
2.4 文化與適應
2.5 文化與變遷
2.6 文化、社會和個人
2.7 族裔中心主義和文化評判
第3章 民族誌研究:曆史、方法和理論
3.1 田野研究的曆史和作用
3.2 田野研究方法
3.3 田野研究的挑戰
3.4 整閤數據:完成民族誌
3.5 民族學:從描述到闡釋
3.6 人類學理論概觀
3.7 人類學研究的倫理責任
第4章 人之為人:物種起源和多樣性
4.1 通過適應過程發生的進化
4.2 進化和遺傳研究簡史
4.3 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
4.4 人類的祖先
4.5 智人的起源
4.6 人類生物多樣性和種族問題
第5章 語言與交流
5.1 語言學研究以及語言的性質
5.2 描述性語言學
5.3 曆史語言學
5.4 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
5.5 語言的多種用途
5.6 盡在不言中:姿勢—呼叫係統
5.7 聲調語言
5.8 遠距離通信:信息鼓和口哨式談話
5.9 語言的起源
5.10 從說話到書寫
5.11 全球化時代的文學和現代通信技術
第6章 社會認同、人格和性彆
6.1 濡化:人類自我與社會認同
6.2 人格
6.3 跨文化視野中的另類性彆模型
6.4 社會環境中正常與反常人格
6.5 全球化社會中的自我認同與精神健康
第7章 生計模式
7.1 適應
7.2 生計模式
7.3 覓食社會
7.4 生産食物的社會
7.5 工業化的食物生産
7.6 小結
第8章 經濟體係
8.1 經濟人類學
8.2 案例研究:特羅布裏恩德文化中的甘薯情結
8.3 生産及其資源
8.4 分配與交換
8.5 地方經濟與全球資本主義
8.6 小結
第9章 性、婚姻和傢庭
9.1 性關係的控製
9.2 婚姻與性關係的規則
9.3 婚姻的形式
9.4 配偶的選擇
9.5 婚姻和經濟交換
9.6 離婚
9.7 傢庭和傢戶
9.8 傢庭的形式
9.9 居處模式
9.10 全球化世界中的婚姻、傢庭和傢戶
第10章 親屬和繼嗣
10.1 繼嗣群體
10.2 在更大文化係統中的繼嗣
10.3 雙邊親屬關係和親類
10.4 親屬稱謂和親屬群體
10.5 製造親屬
第11章 依性彆、年齡、共同誌趣和社會階層而組成群體
11.1 依性彆分群
11.2 依年齡分群
11.3 社會階級和等級
第12章 政治、權力和暴力
12.1 政治組織的製度
12.2 政治製度與閤法性問題
12.3 宗教和政治
12.4 政治領導與性彆
12.5 政治組織和秩序維持
12.6 暴力衝突與戰爭
第13章 靈性、宗教與超自然力量
13.1 靈性與宗教的角色
13.2 人類學視野下的宗教與靈性
13.3 靈力與超自然生命
13.4 宗教專傢
13.5 神聖的錶演:儀式和典禮
13.6 魔法
13.7 巫術
13.8 宗教的功能
13.9 文化變遷中的宗教:復興運動
13.10 宗教的耐久力
第14章 藝術
14.1 對藝術的人類學研究
14.2 繪畫藝術
14.3 口頭藝術
14.4 音樂藝術
14.5 藝術的功能
14.6 藝術、全球化和文化存留
第15章 變遷過程
15.1 變化機製
15.2 強製性變遷
15.3 對於強迫性變遷的反應
15.4 反抗與革命
15.5 現代化
第16章 全球性挑戰、地方性迴應及人類學的角色
16.1 人類的未來
16.2 全球環境中的跨國文化流動
16.3 全球化時代中的結構性力量
16.4 結構性暴力的問題
16.5 對全球化的反應
16.6 小結
前 言<br />
關於作者<br />
緻 謝<br />
第1章 人類學的本質特徵 <br />
1.1 人類學的發展 <br />
1.2 人類學的視角 <br />
1.3 人類學及其領域 <br />
1.4 人類學、科學與人文學領域 <br />
1.5 田野研究 <br />
1.6 人類學的比較方法 <br />
1.7 倫理學問題 <br />
1.8 人類學與全球化 <br />
第2章 文化的特性 <br />
2.1 文化的概念 <br />
2.2 文化的特性 <br />
2.3 文化的功能 <br />
2.4 文化與適應 <br />
2.5 文化與變遷 <br />
2.6 文化、社會和個人 <br />
2.7 族裔中心主義和文化評判 <br />
第3章 民族誌研究:曆史、方法和理論 <br />
3.1 田野研究的曆史和作用 <br />
3.2 田野研究方法 <br />
3.3 田野研究的挑戰 <br />
3.4 整閤數據:完成民族誌 <br />
3.5 民族學:從描述到闡釋 <br />
3.6 人類學理論概觀 <br />
3.7 人類學研究的倫理責任 <br />
第4章 人之為人:物種起源和多樣性 <br />
4.1 通過適應過程發生的進化 <br />
4.2 進化和遺傳研究簡史 <br />
4.3 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 <br />
4.4 人類的祖先 <br />
4.5 智人的起源 <br />
4.6 人類生物多樣性和種族問題 <br />
第5章 語言與交流 <br />
5.1 語言學研究以及語言的性質 <br />
5.2 描述性語言學 <br />
5.3 曆史語言學 <br />
5.4 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 <br />
5.5 語言的多種用途 <br />
5.6 盡在不言中:姿勢—呼叫係統 <br />
5.7 聲調語言 <br />
5.8 遠距離通信:信息鼓和口哨式談話 <br />
5.9 語言的起源 <br />
5.10 從說話到書寫 <br />
5.11 全球化時代的文學和現代通信技術 <br />
第6章 社會認同、人格和性彆 <br />
6.1 濡化:人類自我與社會認同 <br />
6.2 人格 <br />
6.3 跨文化視野中的另類性彆模型 <br />
6.4 社會環境中正常與反常人格 <br />
6.5 全球化社會中的自我認同與精神健康 <br />
第7章 生計模式 <br />
7.1 適應 <br />
7.2 生計模式 <br />
7.3 覓食社會 <br />
7.4 生産食物的社會 <br />
7.5 工業化的食物生産 <br />
7.6 小結 <br />
第8章 經濟體係 <br />
8.1 經濟人類學 <br />
8.2 案例研究:特羅布裏恩德文化中的甘薯情結 <br />
8.3 生産及其資源 <br />
8.4 分配與交換 <br />
8.5 地方經濟與全球資本主義 <br />
8.6 小結 <br />
第9章 性、婚姻和傢庭 <br />
9.1 性關係的控製 <br />
9.2 婚姻與性關係的規則 <br />
9.3 婚姻的形式 <br />
9.4 配偶的選擇 <br />
9.5 婚姻和經濟交換 <br />
9.6 離婚 <br />
9.7 傢庭和傢戶 <br />
9.8 傢庭的形式 <br />
9.9 居處模式 <br />
9.10 全球化世界中的婚姻、傢庭和傢戶 <br />
第10章 親屬和繼嗣 <br />
10.1 繼嗣群體 <br />
10.2 在更大文化係統中的繼嗣 <br />
10.3 雙邊親屬關係和親類 <br />
10.4 親屬稱謂和親屬群體 <br />
10.5 製造親屬 <br />
第11章 依性彆、年齡、共同誌趣和社會階層而組成群體 <br />
11.1 依性彆分群 <br />
11.2 依年齡分群 <br />
11.3 社會階級和等級 <br />
第12章 政治、權力和暴力 <br />
12.1 政治組織的製度 <br />
12.2 政治製度與閤法性問題 <br />
12.3 宗教和政治 <br />
12.4 政治領導與性彆 <br />
12.5 政治組織和秩序維持 <br />
12.6 暴力衝突與戰爭 <br />
第13章 靈性、宗教與超自然力量 <br />
13.1 靈性與宗教的角色 <br />
13.2 人類學視野下的宗教與靈性 <br />
13.3 靈力與超自然生命 <br />
13.4 宗教專傢 <br />
13.5 神聖的錶演:儀式和典禮 <br />
13.6 魔法 <br />
13.7 巫術 <br />
13.8 宗教的功能 <br />
13.9 文化變遷中的宗教:復興運動 <br />
13.10 宗教的耐久力 <br />
第14章 藝術 <br />
14.1 對藝術的人類學研究 <br />
14.2 繪畫藝術 <br />
14.3 口頭藝術 <br />
14.4 音樂藝術 <br />
14.5 藝術的功能 <br />
14.6 藝術、全球化和文化存留 <br />
第15章 變遷過程 <br />
15.1 變化機製 <br />
15.2 強製性變遷 <br />
15.3 對於強迫性變遷的反應 <br />
15.4 反抗與革命 <br />
15.5 現代化 <br />
第16章 全球性挑戰、地方性迴應及人類學的角色 <br />
16.1 人類的未來 <br />
16.2 全球環境中的跨國文化流動 <br />
16.3 全球化時代中的結構性力量 <br />
16.4 結構性暴力的問題 <br />
16.5 對全球化的反應 <br />
16.6 小結 <br />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文化人类学(第十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2006年1月第1次印刷 第一编 人类学与文化研究 导言 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误,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  

評分

文化人类学入门的第一本教科书,结构比较清晰。看了差不多两周,由于积累不够一部分还是有些疑惑。 不过 十分确定的是看完更喜欢人类学了。 伴随着多元的成长环境,从小更愿意去了解、比较各种文化和地域等方面内容。 人类学——正是以时间空间角度对人类进行的研究探索,让我...  

評分

我不是相关专业的,甚至这本书才知读了第一章,不敢妄想对其内容说些班门弄斧的话,只是知道它是一本教科书吓了我一跳。呵呵,没看过这么通俗易懂又有意思的教科书,如果学得课本都能是这样子,那我就不会讨厌上哪门课了。 不过书的封面有点吓,O(∩_∩)O~  

評分

文化人类学入门的第一本教科书,结构比较清晰。看了差不多两周,由于积累不够一部分还是有些疑惑。 不过 十分确定的是看完更喜欢人类学了。 伴随着多元的成长环境,从小更愿意去了解、比较各种文化和地域等方面内容。 人类学——正是以时间空间角度对人类进行的研究探索,让我...  

評分

作为我们人类学课程的教材,哈维兰的这本书内容非常的翔实,按照西方思维排列整合后的内容,可能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是非常困难去把握作者所要阐述的思想。 应该说,非专业学科的读者,很难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他们想要的思想,只能看到成篇的实例,来自中美洲,非洲,南...

用戶評價

评分

與時俱進~

评分

內容挺好的,翻譯真的是有些變扭,好在不影響理解

评分

與時俱進~

评分

寫得倒是很全麵很清晰,但導論書避免不瞭的就是比較淺,所以感覺解除瞭一堆名詞但其實具體內容還需要彆的更深入閱讀。

评分

文化人類學課的教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