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书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养成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次年赴欧洲游历。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在选秀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F.博尔思的课程时,对人类学产生浓厚兴趣,从此专攻文化人类学,并与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6年F.博尔思退休后,她出任该校人类学系代理主任,成为美国人类学研究领域十分活跃的学者。她是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开创人之一,其代表作《文化模式》被公认为文化人类学的经典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致力于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进行民族性研究,而《菊与刀》就是对日本进行研究的杰出成果。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在我看来,尽管本尼迪克特同学多次有意识地对照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但是她写到的那些日本特征还是有好多应该算在中国头上。比如重视等级秩序的传统,情义在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人们重视一些非功利的个人修行,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普遍价值观等等。 真正属于日本独特性的,应...
评分最近花了五天看了一本书,名曰《菊与刀》。与自身状态相比,我觉得这次行动很迅速,相比于以前半个学期磨掉的《吾国吾民》,算是质的进步。起码我的行为反馈给我自己,我再一次乐学了。 刚刚看完,趁着大脑还有些余热,写下点真切的感想,不论怎么样,多一种交流,多一种思想...
评分 评分中日文明在外表上看来极为相似,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和文字律令,也体现在精神层面的佛教信仰和儒家礼仪。但当两个文明逐步向现代过渡之时,却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日本很快就完成了自上而下的、令人诧异的变革,而中国却在守旧与进步之间步履蹒跚。两者的表现与各自的现代化起点...
评分对于日本,我们这代人实在感情复杂。从小受的国家主义教育令人始终不忘历史的耻辱,最早接触的日本人形象是抗战题材电影上留着小胡子、愚蠢又凶残的日本军官,听到最多的日语是咬牙切齿的“八格呀路”;可是时间推移,这种单一印象受到无数信息的冲击和篡改,日本的电子产品是...
耻感文化、情义与忠孝在赵国文化中也多有体现,倒是“自我修养”这个相对而言的好习惯在赵国人身上一点都没体现到;看完此书终于了解了原来艰苦条件下的锻炼是为了自我修养达到通达无我的境界,复仇更多是情义的体现,Mao飞蛾扑火不顾一切的表演是日本精神的集大成…懂得为何日本人如此爱老猫了
评分菊是带细钢丝修饰的菊,指日本社会各种条条框框的固有观念和传统,寓意日本人不自由的一面。而刀是日本人的另一面,把自己的身体比做刀,要通过努力及时除去自己身上的绣,寓意起自我负责的一面。倒也不是多截然相反的两面,作者也确实摸捉到日本人身上的特性,但是总感觉有些对东亚民族的理解依然带有蛮强的隔膜感。
评分作为一个美国人,可以对日本文化有这么翔实的研究和解读确实很值得尊敬了,但还是跳脱不了那种令人生厌的标本感,好像总试图用类似数学的等量代换来解读文化,”日本的‘情义’,就好像美国的欠了贷款一样”云云。虽然放在当时的语境里这么写确实比较便于本土一般读者和决策者去理解,但让东方文化圈子里的人看起来就真的别扭。 以及,可能学术类报告类的写作总免不了标榜自己的学识以及说车轱辘话吧。
评分补标,当时很震撼,尤其是作者讲日本文化的时候,其实能看到很多中国文化的影子。尽管事后来看,很多观点被驳斥或者修正了,并不影响其价值
评分这本书阅读感受超乎我的想象,对其中的报恩与正名深感认同,子女教育也极其有趣,《四十七士物语》读来令人动容,虽然这是二战前的日本民族性格,但是矛盾是始终伴随日本的发展与崛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