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马林诺夫斯基生前的日记在1967年出版后,引发了持续近二十年的争议: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山祖师式人物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特罗布里恩岛考察期间,所记日记与他在严肃著作中对于当地人的态度相去甚远、充满矛盾。在日记中,随处可见他对当地人的鄙夷和痛恨(甚至有种族歧视的嫌疑),而且他还不断怀疑自己和工作的意义,并饱受情感、健康的困扰。
本书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马林诺夫斯基在1914-1915年间和1917-1918年间的两本日记。在日记中,他记录了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各种经历,作为一本从未打算发表的私人日记,他的记录简单明了,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从中我们可以窥到新几内亚土著在当时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马林诺夫斯基作为普通人较为阴暗的一面和他对于个人人生、事业和感情的思考。
现在,这本日记已经被广泛用作《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的伴侣读物,因为它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人类学家在实际调查工作中的困惑与坚持,更将人类学家中的“人”回归到了其原原本本的含义,将人生的这种困惑与坚持扩大到了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心有戚戚焉的层面上。
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波兰裔英国社会人类学家,人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社会人类学的开创者和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是人类学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研究著作,其中的调查和工作方法对后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新的民族志写作方法。从马林诺夫斯基起,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必需到自己研究的文化部落实地居住,并参与聚落生活等。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岛上记录的民族志中“库拉圈”,更是成为了关于互惠和交换理论的奠基性研究。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曾从师马林诺夫斯基。
今年有一本日记悄然出版,然而,估计除了专业人士无人会多加注意,即便如此,日记写于1920年代,作者是一个名叫马林诺夫斯基的波兰裔英国人类学家。他分别于1914-1915年和1917-1918年之间,逗留在西太平洋上的英国殖民地巴布亚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群岛,对当地原著民进行“田...
评分昨晚在清华附近的豆瓣书店翻了翻这本书。书不值得精读。但翻书的短暂十分钟期间,看得到一样的对于知识的热忱,一样的严于律己,一样的丰富情感,一样的对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的丰富内心感受。反观自己的日记,其实不乏鄙陋浅显之见!然而,这就是成长的一部分。自我鞭策与警...
评分在蚊帐底下。据说这是当年这日记被公开出版后哗然嚣声里的一个书评名字。在蚊帐底下能做什么呢?这是个暧昧的标题。马林诺夫斯基本人却并没想暧昧(虽然他深感痛苦)。他写日记是为记录自己,他每天都会写这一笔,在蚊帐底下,渴望身体,性幻想,还有许多“下流、肮脏”念头。 ...
评分标题套用了雷蒙德·卡佛和村上春树的小说,说的是一本在出版后引发了持续约二十年争议的日记。日记的主人是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20世纪最重要的人类学家之一。这位德高望重的开山祖师式人物在西太平洋做田野调查期间,饱受情感、健康的困扰,不断怀疑自己和工作的意义...
评分胡先生说“我不能打牌”我马先生说“我不能看小说” 他停止看小说都是因为书已经读完了????
评分人类学家也都是血肉做的,有七情六欲再正常不过。做田野也是要兼顾各种伦理人情,写个日记还不许人吐槽流了?或许错就错在把这书出版了吧。。。看这书最大的忌讳就是把假期工作的颓废感代入,然后安慰自己“马林诺夫斯基也这样呢~”
评分王铭铭的序是对原书序的重复,但是“清教徒式”的评语很精准。马就是这么一个细腻敏感又爱反省的矛盾人物,这本书恰恰就是一个理解他内心是否丰富的秘密路径:对人类身体肉欲的执着和坦率,对小说情节性的偏爱,对音乐和诗歌的创作欲,对英雄气概的推崇。这些都显示出他的自恋与自卑,读他或许还得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当然,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旅行与乡愁之于民族志的不可或缺,诸如对星空大海的执着和对他人生活的描述记录。一次远足式的田野,给了他足够的时空来完善和成长学者的想象力,它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移动,更代表着焦虑与欲望的流动,以及主体的崩塌和重建。
评分吃奎宁,想未婚妻,看小说,想炮友,骂土著人,吃奎宁。#鲜活的田野生活啊
评分跟设想中的严格的自我分析差好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