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彆離》為瑪格麗特·杜拉斯獲得1961年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奬的劇作。在巴黎塞納河邊經營著一傢咖啡館的黛蕾絲偶然發現,一個從咖啡館前走過的癡呆流浪漢竟像是自己失蹤多年的丈夫。在惶恐、驚喜、悲痛之中,她不斷地讓女招待和他談話、故意在街道上和他碰麵、去他棲身的破棚屋、邀親戚們在他麵前談論往事,甚至將他請到傢裏來進晚餐、共舞,終於證實流浪漢正是自己苦苦等待的丈夫阿拜爾。原來,他在法西斯的酷刑下失去瞭記憶。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法國小說傢、劇作傢、電影導演,本名瑪格麗特·多納迪厄,齣生於印度支那,十八歲後迴法國定居。她以電影《廣島之戀》(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贏得國際聲譽,以小說《情人》(1984年)獲得當年龔古爾文學奬。
J·贝尔沙尼等著《法国现代文学史》说:“不管玛格丽特·杜拉斯搬上舞台的是一个什么家务都做的女仆或一个工业家的妻子,一个副领事,一个年金收入者或一个‘左派’小知识妇女,她给我们叙述的始终不是一次恋爱的故事,而是爱情的故事。……玛格丽特·杜拉斯写道:...
評分有些朋友觉得杜拉斯的水平不怎么样,名声都是源于中国的杜拉斯热。客观来说,杜拉斯在大陆的走红确实有一定的营销因素,如上海译文的底气,以及王小波、安妮宝贝等作者的推崇。随着社会走向商业化,于是杜拉斯成为了消费品,这才有了上海译文那一系列的杜拉斯作品系列。 ...
評分 評分 評分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世上会不会有这样一个人,在多年的分离以后,会从我的一个眼神里,或在一个细微的动作中,看出我曾经的样子?如果某天,我失去了记忆,你又会不会像《50次初恋》或《恋恋笔记本》里的主角一样,为我花无尽的耐心?黛蕾丝看到了希望,即使...
挺少看劇本的,情節不夠新穎啊,猜得到
评分1.35歲的黛麗絲遇見一個流浪漢並以為是他被抓的丈夫,展開一係列帶有主觀情感的調查。 2.我對場景描述真是不感冒。 3.女人愛上一個人,總是帶有主觀情感去引導彆人說齣她想要的話。 4.齣乎意料,周圍人居然認同她的做法,而且每個人都瞭解她的過往似的。就像佟湘玉在咖啡館。
评分杜拉斯這篇劇本真好看,最後看哭瞭!
评分快哭瞭
评分且不說這個用電影手法寫的小說技巧,這個小故事本身具有的浪漫悲情煽動力量就足以令人動容,也特彆是結尾妻子發狂地呼喊著戰爭中喪失記憶的“先夫”,引得在場的所有人都幫她呼喊,但是已成為流浪人的愛人看不見頭上的傷疤,他隻能麻木地看著自己的臉,在眾人的呼喊聲中倉皇逃離……這一幕不知道比好多電視劇橋段高明太多瞭。女主角不如說是一種人的集閤,就像她在用身體探查流浪人的每一部分時,“我們和她同時重新組閤這張臉,這個身體。”痛苦始終降臨於最清醒記憶力最好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