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何以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许宏
出品人:
页数:150
译者:
出版时间:2014-3-1
价格:CNY 2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4615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考古
  • 许宏
  • 考古学
  • 中国
  • 中国古代史
  • 先秦
  • 先秦史
  • 何以中国
  • 历史
  • 文化
  • 中华文明
  • 文明溯源
  • 国学
  • 思想史
  • 传统
  • 中国故事
  • 文明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作者简介

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著有《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最早的中國》等。

目录信息

解题
一 陶寺的兴衰
陶寺“革命”了
都城与阴宅的排场
龙盘、鼍鼓和特磬
“革命”导致失忆?
“拿来主义”的硕果
大邑小国
小铜器的大问题
是字吗?什么字?
寻“夏墟”找到陶寺
禹都乎?尧都乎?
衰亡的谜团与意义
二 嵩山的动向
“地理王国”出中原
两大集团
林立的聚落群
扑朔迷离话城址
城邑分布有玄机
危险来自邻人?
近看大邑王城岗
“王城”是怎样造出的
大洪水,传说还是史实
大禹在哪儿治水?
“王城”下游有大邑
大邑瓦店的气派
方正城池的由来
“贵族社区”平粮台
不可小瞧古城寨
暴力:现象与动因
三 新砦的发轫
新砦的分量
众说纷纭话新砦
困惑与收获
从围垣到环壕
铜礼器的讯息
古书中“挖”出铜鬶
龙形象,权贵的秘符?
墨玉璋的来龙去脉
那年月,有国家吗?
逐鹿何以在中原
四 大邑二里头
山北的政治图景
二里头人从何而来?
此洛河非彼洛河
一水冲三都
“半岛”上的新居民
都邑大建设
走向全盛
持续辉煌与都邑终结
不堪重负的陶器
难哉,一刀断夏商
五 中原与中国
文化大扩张
二里头国家的“疆域”
“畿外”的殖民据点?
长江边的“飞地”
铜与盐,扩张的动因?
国家群与“国上之国”
软实力催生“中国”世界
余论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看到一毛不拔大师的再次推荐,立刻下单买了这本书,拿到手时没想到薄薄的一本,花了一天就匆匆看完。 看得不是很明白,有不少考古术语?图似乎太小或者并不明确?觉得这本书所要阐述的想法,通过可视化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不必让读者去体味各种微妙的汉语(术语?)。 ...  

评分

社科院考古所许宏的这本小书,以考古的视野用文字还原了大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兴衰于中原大地上的陶寺、嵩山、新砦、二里头等文明的图景,还原了所谓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在从原始进入文明时的那一刹那的面貌。从考古学的发现中,也找到了中国文化的来源、可以勾连中国文明的...  

评分

看到一毛不拔大师的再次推荐,立刻下单买了这本书,拿到手时没想到薄薄的一本,花了一天就匆匆看完。 看得不是很明白,有不少考古术语?图似乎太小或者并不明确?觉得这本书所要阐述的想法,通过可视化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而不必让读者去体味各种微妙的汉语(术语?)。 ...  

用户评价

评分

回避基于文献学的王朝断代争论,让考古学所呈现出的公元前2000年中原图景自己说话。晋南陶寺文化高度发达但缺乏向外的辐射影响,在一次动乱之后还持续了约一个世纪而终究衰落;嵩山周边密集的中小城址间的你争我夺,在新砦时代开始整合,最终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呈现出对外的强烈辐射性,出于伴随发达青铜文化而出现的资源需求的国家扩张,“中国”气象初具规模。虽然没有回答最常争论的断代问题,但展现出的中国逐步形成过程比王朝更替问题更有意义。

评分

速读一过。给我的教益是,要抛开“证经补史”的思维,注意过度阐释的危险,避免将材料和历史记载的简单对应,从材料本身组织论述、打开局面。有意思的是,这种取向在考古学界也就十几年间的事,而现在的绘画史研究中,有一种取向就是给作品画背景、配故事,政治动机、宫廷秘辛漫天飞。

评分

以考古人的视野与方法梳理了公元前2000年中原及其邻近地区的文明演进面貌,虽然书中介绍的各考古文化之间尚缺乏可被证实的传承链条,但也依稀勾勒出了当时文明的分布格局及其演变趋势,对于脱离文献来理解商代以前的文明脉络与发展实态颇有助益。书中不时穿插有作者对于考古学方法的特点与局限的反思,主张扬长避短,以考古学长程视野的优势参与到古史的建构,当然无可厚非。只是文献的记载亦是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线索,但愿不要矫枉过正。最后,本书成功地将中原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核心地位推前了数百年,只是此间的一个关键问题仍未获解答,即何以处于中心的二里头文明得以从群雄中脱颖而出并开启了中国广宇王权国家的进程呢?除了地理环境的优势以外,中原的资本还有哪些呢?

评分

古国时代考古遗迹普及介绍本,这本书属于越读越引人入胜,意犹未尽之感,真希望此类的书多出些!

评分

我感觉已经被作者彻底说服了,非常想把家谱追溯到4000年前看看老祖是不是山西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