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对工作和收入的“破碎承诺”(broken promise)问题。接受更多更好教育就能带来好工作和高收入,这是教育曾经给人的“承诺”,但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今天,这样的“承诺”已没有了往日的价值,也可能无法兑现。按照作者的观察,劳动市场正在上演两极化的“拍卖”。在顶尖大学受教育的精英继续留在市场顶端,企业为争取他们,愿意支付高价薪水,就犹如增价拍卖。相反的,一般大学的毕业生没那么受市场青睐,在劳动市场上不得不压低薪水来换取就业机会,这就像是一场价格越标越低的荷兰式拍卖(Dutch Auction)。当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他们期待毕业后从事专业、管理阶层的工作,但一个国家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当白领。这也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它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法,如何迎战这个挑战值得关注。
菲利普·布朗(Phillip Brown):
英国卡迪夫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杰出研究型教授。
休·劳德(Hugh Lauder):
英国巴斯大学教育与政治经济学教授。
戴维·艾什顿(David Ashton):
英国卡迪夫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荣誉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薛涌曾经在《培养精英》一书中鲜明地指出,中国人对孩子一味要求学习成绩好的倾向,在美国是典型的蓝领思维,而不是精英思维。 其实,在工业社会“智力阶层”就逐渐取代了贵族阶层。而这种趋势在互联网时代即所谓“后工业社会”就更加明显了。 看看我们时代的弄潮儿就知道了...
评分读这本书,对于我一个“文科生&女性”有点自讨苦吃。想起了章子怡在参加《最强大脑》时的感慨:死了许多脑细胞。 如果不是因为想将书本中知识补充到所从事工作的关系,我估计我可能早就将这样一本学术书浓郁的书丢在一旁了。(前年读《用消费改变世界》一书时亦有同感)。所读...
评分世界已是平的,教育还能改变命运吗?曾几何时,家里出了一个大学生是件多么光荣的事情,然而时代的翻转,早已给这份喜悦过了好几遍水。 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手握同等层次的学历文凭,当大多数工作岗位其实只需操作上手就能熟悉,学历作用大打折扣,对于高学历的追...
评分正在看这本书。说实话以我的水平看得很费劲,原本以为是小说之类的,没想到是一本学术气息很浓的书呢,虽然看得吃力一些,可是并不口水,有理论有数据,起码到目前为止都觉得是本值得一看的书。(๑>◡<๑) 等全都啃完会写个书评试试~
评分从最初的想读,到拿到书,经历了太长的时间,我早已忘记对它的期望。不知道最初把它想象成哪一类书了,应该不是我看到的这般深奥和教科书式。 翻开这本《全球拍卖》,第一感觉就是,它好适合做大学的教科书,连第一章的导论都用得这么标准。然后我发现,我很难静下来心来读它...
可以说是近期买过的最差的书,完全被封面上的"教育"两字忽悠了。全篇感觉不知所云。
评分记住了数字泰勒主义
评分可以说是近期买过的最差的书,完全被封面上的"教育"两字忽悠了。全篇感觉不知所云。
评分不要被书名中拍卖两个字迷惑了,作者的视觉是全球范围的教育,对正在定位自己的求学者有帮助
评分记住了数字泰勒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