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理喻”的中式电影课
一位“呆木”土教授VS四名“鬼精”洋学生
一个中国学者远渡重洋来到欧洲,给一群所谓的“中国通”讲电影与文化。面对着各种光怪陆离的问题、强词夺理的抬杠,他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这个过程中,中西两个阵营的文化差异以一种妙趣横生的论战风格被诠释出来。
《红河谷》如何成功让一个女人从黄河漂流到雅鲁藏布江;《地道战》《地雷战》靠什么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民族战争片;白毛女何以坐上了奶奶庙的神坛;八十年代的北漂是如何《混在北京》的;冯小刚电影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他不让自己显得高深一点。作者以自己的独特思维,对这些荒诞不羁、故作高深的问题一一作答,令人捧腹的同时又蕴藏深意。
中国电影犹如一幅迷宫般的八阵图,吴迪的研究,就像迷宫的导游,不至于使我们误入歧途。他的研究,不仅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激情,而且充满了学者式的智慧。
——解玺璋(影视评论家,《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
如果书中描写的情景对话,都是吴迪本人亲身经历的话,那么他乃是天大的幸运之人,因为它们是如此的令人捧腹、妙趣横生。在这些精心绘制的故事背后,揭示出中国当代电影文化的深刻危机——对于现代政治文化、法治文明和人际关系的愚蠢无知。
——崔卫平(思想批评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北京人用语的活色生香,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王朔趣味低俗,但我不能不承认他的语言是当代小说家里最好的。王小波的语言若不好,即使趣味高雅也不可能让我违背艺术良心。吴迪的语言,则堪称中国学者里最好。至于趣味,不妨这么说,倘若吴迪的趣味不高、不佳、不妙,像我这么挑剔的人,早就把吴迪从我的朋友名单里挑出来——剔出去了。
——张远山(学者,职业作家)
这是一本竭尽狡狯之能事的异书,叙述之洗练老到,台词之精彩尖新,均属骇人听闻。在国语的嗫嚅和洋言的无忌之间,是一片机锋洋溢的智性空间,读者能听到刀剑相交的声音。一卷读罢,我们见到大量战死的观点,它们化为尸骸,横陈于读者的眉峰之间,而在眉峰之上,新的观点又开始凝结。
——周泽雄(文学评论家,作家)
看了这本书,除了生气和嫉妒,还有点奇怪。生气的是,他通篇比较着、显摆着、凸现着电影里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电影,讲的东西又多又让我动脑子,就凭这些,他写出了这么漂亮的书;我呢,刚被一权威大报把我论述中国特色电影的一段文字删了。嫉妒的是,他居然能以这样笑嘻嘻的态度、幽默的语调、让人琢磨不透的倾向把事情说得那么有声有色。有些故事很像是他自己杜撰的,许多地方我读着读着总忍不住笑。除了生气和嫉妒,我还好生奇怪,他从哪儿趸来的这些奇谈怪论?我也到国外去跟人侃过中国的主旋律,怎么就剩下了学术脸孔?让我不明白的还有一点,他在书里把那些老外写的好生可爱,自己也跟他们处得万分友好,怎么序言的结尾说是“仅供批判”。难不成,吴迪写的不是自己的得意心声,而只是抄录点大批判材料给我们。
——郝建(艺术评论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机智俏皮,风趣幽默,同时又让人在忍俊不禁的阅读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鲜明落差、领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韵味与内蕴,这是吴迪《中西风马牛》高于常见的“域外随笔”之处。这部作品的部分章节2004年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杂志发表之后,备受读者,尤其是众多全国政协委员的好评,并被《新华文摘》转载,就是最好的明证。
——杨晓升(报告文学作家,《北京文学》杂志执行主编)
启之(吴迪),学者。著:《内蒙文革实录——“民族分裂”与“挖肃”运动》《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错乱狂飚的毛时代》《揭密中国电影,读解文革影片》。译:《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合译)《天皇之客:香港沦陷与加拿大战俘》。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姜文的前世今生——鬼子来了》《故事不是历史——文革的纪实与书写》《水木风雨——从清华历史到清华精神》等。
一个国产的电影学教授,在一群极端较真儿的洋学生和几个见多识广的老者的围攻下,一步步进退失据,却还在那里左冲右突、负隅顽抗、反讽诡辩,以妄图维护中国话语、中国特色、中国思维,竭力保持中国(政府)的正面形象,可谓用心苦矣。 在严厉的书报审查制度之下,感觉“装傻...
评分封面介绍:“通过对电影的解读,提供多种伦理依据和价值尺度”。一本很棒的书,把大路货的主旋律电影搞出那么丰富的解读,拓宽自己的思维,在那么习以为常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的新意,此一也。封面说“提供多种”,其实是彰显西方的伦理和价值尺度,对中国的批判和嘲笑。崔卫平就...
评分读这本书也算是机缘巧合,年初的时候突然对电影有了些兴趣,于是便让一位学电影的朋友推荐几本电影史的书看看,朋友推荐了几本,其中就有这本书。此书是她老师的大作,闲谈间得知其曾在隆德待过,书中写的也是隆德发生的事,不禁便有些想一看究竟了,于是便买了一本。书不是很...
评分封面介绍:“通过对电影的解读,提供多种伦理依据和价值尺度”。一本很棒的书,把大路货的主旋律电影搞出那么丰富的解读,拓宽自己的思维,在那么习以为常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的新意,此一也。封面说“提供多种”,其实是彰显西方的伦理和价值尺度,对中国的批判和嘲笑。崔卫平就...
评分一个国产的电影学教授,在一群极端较真儿的洋学生和几个见多识广的老者的围攻下,一步步进退失据,却还在那里左冲右突、负隅顽抗、反讽诡辩,以妄图维护中国话语、中国特色、中国思维,竭力保持中国(政府)的正面形象,可谓用心苦矣。 在严厉的书报审查制度之下,感觉“装傻...
【2014.4.21~5.2】【今儿凌晨(5.4)梦见在一个中西文化讨论会上随机发言,我提到这本书。】特别特别有趣,的确很难归类算哪类书,还是作者自己对书的定位比较确切。涉及的文化和政治方面很多。最牛逼的地方在于“以西讽中”,正话反说,写了4个胡搅蛮缠言辞尖锐的外国学生对中国的质疑,而其实都是作者自己想说的话。虽然用了这种巧妙的手法来遮掩,但不需明眼即可看出作者用意所在,这样的书还能出版,也真是不易。
评分之前图书馆看的。要出新版了。教你如何给外国人讲中国电影,以及其他。
评分【2014.4.21~5.2】【今儿凌晨(5.4)梦见在一个中西文化讨论会上随机发言,我提到这本书。】特别特别有趣,的确很难归类算哪类书,还是作者自己对书的定位比较确切。涉及的文化和政治方面很多。最牛逼的地方在于“以西讽中”,正话反说,写了4个胡搅蛮缠言辞尖锐的外国学生对中国的质疑,而其实都是作者自己想说的话。虽然用了这种巧妙的手法来遮掩,但不需明眼即可看出作者用意所在,这样的书还能出版,也真是不易。
评分一位中国教授VS四名瑞典学生,“不可理喻”的中国电影课。
评分很好玩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