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原来只是一个贫穷的渔港,战后涌入大批国内移民,形成香港的第一代人,当时大多数人仍然生活于贫困之中。香港中产阶级的出现应该是在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事,那时正是香港经济开始步入黄金的年代。
如今的香港患上了“中产病”,病情不轻,迷思不浅。
战后婴儿潮那一代中产人士的管治下,中产的核心价值已取代 一切,单一的港式中产的核心价值,经济主义、务实主义、专业主义、个人主义,已是香港社会传诵的神话,以及挥之不去的迷思。
《港式中产》还写出了穷忙族、飞特族、尼特族、BoBo族等港式中产部族的多元面谱,也将新一代中产文化视为社会的一种救赎力量,更点出了知识分子所应持守的价值。
中国社会越来越“中产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产阶层已经布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港式中产》这本小书的一些反思,也许可以有助于内地反省自己所身处的社会文化。
TO M, 姐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很有意思:《港式中产》,虽然封面雾霾一片,可还是觉得刺眼,要知道咱们从小被告知至少在身边,阶级已经消灭了,放眼望去所有的区别、分化与不公都是努力程度和机遇的不同。不过我发现似乎每个像你我一样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希望自己混入那个“不...
评分去年阅读陈冠中先生的【我们这一代香港人】,获益良多,但其中的文献与专业数据着实太多,以我之浅薄经验竟无法写出完整的书评,我写不出来,“这一代香港人”毕竟是一个宏大命题,甚至,他关照的并非只是香港记忆,若是仔细思考,香港财富崛起的经验抑或其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正...
评分看过《港式中产》,为他们这种深深的自嘲而感到欣慰。 记得柏杨老先生在世的时候,写过一本《丑陋的中国人》,他写这本书只是自嘲我们自己国人人性的弱点,以为大家激起觉醒,可惜没人当回事。 民国时候,有位老先生,叫做李宗吾,他写了本《厚黑学》,宗旨也是提醒国人,改...
评分对于香港这瓶美酒,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年份。 1967年的五月风暴,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与紧接下来的移民潮,却同时也诞生了优雅又闪耀的80年代。1997年的回归和金融风暴,2003年的SARS。香港离我越来越近,也让我看见越来越多的缺点。 2007年是...
评分每篇的结尾都扯上福音书显得客观不足冗杂有余,三星半:婴儿潮,11、34、41、港孩、杀校、FREETER、NEET、草莓族、辣奢族、99族、布波族
评分讨论问题最终以宗教作为解决办法,我觉得有点狭隘
评分病得不轻
评分对我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作者老是从一个基督教徒的角度说事情,这样就已经有失公允,意见偏颇啦。再者,虽然开放社会不一定好,但是也至少赋予人们选择要不要攀爬的自由,高等教育虽然功利化,但至少也给这些少年一个预备过的大脑,只有这样,才能选择自己认为的成就,好好花费自己的人生时光吧。封建君主的臣民,或是主教的虔诚信徒,依我看也是被操纵的灵魂,并不比现在的加班狗强多少嘛
评分讨论问题最终以宗教作为解决办法,我觉得有点狭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