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原来只是一个贫穷的渔港,战后涌入大批国内移民,形成香港的第一代人,当时大多数人仍然生活于贫困之中。香港中产阶级的出现应该是在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事,那时正是香港经济开始步入黄金的年代。
如今的香港患上了“中产病”,病情不轻,迷思不浅。
战后婴儿潮那一代中产人士的管治下,中产的核心价值已取代 一切,单一的港式中产的核心价值,经济主义、务实主义、专业主义、个人主义,已是香港社会传诵的神话,以及挥之不去的迷思。
《港式中产》还写出了穷忙族、飞特族、尼特族、BoBo族等港式中产部族的多元面谱,也将新一代中产文化视为社会的一种救赎力量,更点出了知识分子所应持守的价值。
中国社会越来越“中产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产阶层已经布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港式中产》这本小书的一些反思,也许可以有助于内地反省自己所身处的社会文化。
赵崇明,香港浸会大学博士,专栏作家。
去年阅读陈冠中先生的【我们这一代香港人】,获益良多,但其中的文献与专业数据着实太多,以我之浅薄经验竟无法写出完整的书评,我写不出来,“这一代香港人”毕竟是一个宏大命题,甚至,他关照的并非只是香港记忆,若是仔细思考,香港财富崛起的经验抑或其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正...
评分 评分提起香港,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印象。 而我对她的印象,混杂了老港片的情怀,港姐的美丽,时政节目的犀利,太多太多。 也许更多的印象叫做繁华。 是的,从小我总是对那个贴着殖民地标签的繁华岛屿充满着幻想。 这个城市的财富神话声名在外,似乎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只要勤力就...
评分 评分香港,万种宠爱集于一身的东亚繁华之地。无怪乎内地出版的众多关于香港的图书作品,大多数都有着色彩跳跃的封面与插图,以突显香港的这一醒目特质。 然而《港式中产》封面上的香港,却灰白失色,似迷失在一片蒙蒙的雾霾中,与坊间的所有香港主题图书都不类。这种视觉感极为贴...
讨论问题最终以宗教作为解决办法,我觉得有点狭隘
评分描述香港社会的一本好书,对近年来香港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独特见解。
评分专业主义,高效率,势利眼,清廉,繁华,大小孩,物资丰盛,自由,嚣张,冷漠是我对如今香港的印象。从小看香港电视长大,曾经很羡慕那个地方,直到我进入香港公司与港人共事,经自由行踏足那块地方。无疑,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远远超前于大陆的所有一线城市,虽然离这里只是短短的距离,但是我却越来越觉得它陌生。书中的中产生活是那样的熟悉,因为我们也一样,或者说全世界都一样。但是我们却没有沮丧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我们还没有高度发展?我一直看岛内的新闻,与港人交流,但是我还是无法理解,还有很多困惑,还需继续看,继续观察他们。
评分讲了很多个主题,每个主题80%-90%都在描述现象,基本没能力阐述自己的观点,需要结合圣经之类的谈谈肤浅的感想。讲到房产问题时真是看不下去了,作者居然让中产们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对居住面积要求太高。可以说非常唯心了。
评分书名和封底的目录是吸引我购买此书的最大理由。本以为是一本理性讨论香港社会现象的书,却没想到所有问题的答案全部引到上帝和宗教这个方面。所有的社会问题归因于人们没有遵循宗教书籍中所倡导的形式准则。恕我无法认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