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镜子》是一本语言文化类杂文集。作者郑也夫自如出入于语言学、社会学、生物学、历史学诸多学科,语言材料随手拈来,从法国大革命对语言的大规模清洗,到“文革”贻害至今的语言烙印;从官腔、黑话、国骂粗口,到长满荆棘的民谣、具有美学意味梦幻般的儿歌等,无远弗届,全书用语言现象折射社会万象,从习语改动窥见世代人心价值变迁,既具独特的学术底蕴,又不乏趣味畅读性,是一部有趣有益的语言新知佳作。
郑也夫,1950年生于北京。1963年考入北京八中。1968年7月离校赴北大荒,务农、造砖、伐木、采石、教书,逾八年。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读书。1979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1982年获哲学硕士。1985至1986年在美国丹福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先后在北京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供职。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主持人,“实话实说”总策划。曾作自我素描:懒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却有洁癖,若游戏规则不公正宁可不参加。青年时代思想步入异端,终生绝缘于正统。微染自虐症,少时习中长跑,年近五十患冬泳症。以争辩为快事,虽对事不对人,却常常得理不让人。
眼下的学界,总体上热衷于这样一种风气:有学问不如有学术,有学术不如有学科。各路学术大腕要是没了学科,就像树倒的猢狲一样狼狈逃窜。有了学科,他们就可以画地为牢,可以占山为王。而被学科套牢的人,就像得了“学科斯德哥尔摩症”,难免要赞美起狭隘的知识暴力,而...
评分读郑也夫先生的语言社会学杂文集《语镜子》,会让你不无惊叹地发现,日用而不知的语言背后,隐藏着那么多道道儿:人情心理、社会机制、价值变迁、时代思潮。我们不妨先看看一些文章的题目,便可一窥其诸多话题之趣味性与社会之批判性。比如“谁?我!”—封闭的社会, “哥妹儿...
评分眼下的学界,总体上热衷于这样一种风气:有学问不如有学术,有学术不如有学科。各路学术大腕要是没了学科,就像树倒的猢狲一样狼狈逃窜。有了学科,他们就可以画地为牢,可以占山为王。而被学科套牢的人,就像得了“学科斯德哥尔摩症”,难免要赞美起狭隘的知识暴力,而...
评分郑也夫教授最近刚出了一本书《语镜子》(中信出版社),探讨的是语言与社会制度、人情心理的种种关系。封面上的一行字诠释了该书的主题: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据作者说,文集最初定名为《语镜》,担心读者以为是“语境”之笔误,干脆写成《语镜子》。虽已更名,但音之相...
评分郑也夫教授最近刚出了一本书《语镜子》(中信出版社),探讨的是语言与社会制度、人情心理的种种关系。封面上的一行字诠释了该书的主题: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据作者说,文集最初定名为《语镜》,担心读者以为是“语境”之笔误,干脆写成《语镜子》。虽已更名,但音之相...
最后一篇文有凑字之嫌,不过瑕不掩瑜。
评分八十年代生人,从十几岁起,学的是英语、听的是摇滚乐、读的小说看的电影追的剧自然也都是英语世界的产物。读了这本《语镜子》才惊觉浸淫30多年的中文世界原来如此丰富有趣味,这种亲切感转化成为的文化自信比记忆中的语文课程里的内容深刻太多了。青年时期读到这类文章这类书就好了!
评分not bad
评分很喜欢这本书的前半部分 很多话题我一度也很想写 但终因为懒且笨放弃了 做了很多笔记 其实值得一买。
评分八十年代生人,从十几岁起,学的是英语、听的是摇滚乐、读的小说看的电影追的剧自然也都是英语世界的产物。读了这本《语镜子》才惊觉浸淫30多年的中文世界原来如此丰富有趣味,这种亲切感转化成为的文化自信比记忆中的语文课程里的内容深刻太多了。青年时期读到这类文章这类书就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