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的形形色色故事中,《聚会》大概是最让人心碎无比的一个。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爱尔兰,海格迪家族有12个兄弟姐妹,为了参加沉海自杀的兄弟黎安的葬礼,重新聚在了一起。
女主人公薇罗妮卡深爱着哥哥黎安,由于哥哥的去世,她开始抽丝剥茧般的揭开整个家族的伤疤:童年的一切不幸,父母和子女间的爱与伤害,被侵害的哥哥的叛逆,祖辈间的恩怨情仇,忧郁的爱情,沸腾的愤怒……
这不只是一个发生在爱尔兰的家族史诗,也有在每个人心中都能找到的共鸣。阅读时仿佛所有的感官神经都裸露在外,牵动着情绪,令人欲罢不能、欲语还休。
作者介绍:
安•恩莱特(Anne Enright,1962—),爱尔兰作家,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出生于都柏林,获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英文和哲学学位。师从安吉拉•卡特和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并获得了硕士学位。
恩莱特曾任广播电视台节目制作人和导演,业余写作。1993年后开始全职写作生涯,被称为爱尔兰最有前途的作家之一。1991年获爱尔兰鲁尼奖,2001年获安可奖,2007年凭长篇小说《聚会》荣获布克奖,2008年、2015年两次获爱尔兰年度小说奖。
恩莱特的创作主题涉及家庭关系、爱情和性、爱尔兰历史和及其时代精神,代表作有《聚会》《便携式处女》《父亲的假发》《林奇的欢愉》《孕育随笔》等。
译者介绍:
夏欣茁(1977-)
翻译硕士,留学英国,现居加拿大,加拿大翻译协会认证翻译。自2003年以来,先后出版了八本独立译著,跨越从儿童文学到布克奖获奖作品、从通俗小说到历史著作、从教育心理学到电影研究的多种文学体裁。
爱尔兰女作家安·恩莱特的《聚会》描述了爱尔兰海格迪家族的孩子们的故事,这些人生经历用语言语言文字难以抒发的悲伤和无助。 混乱的父母,混乱的家庭,充斥著争吵之下的深情相爱,原生家庭对生活于其中的孩子影响是深远的,书中的各类语言的描写,真实直白又简单,告诉了我...
评分为父母担心的孩子不曾见识,被父母伤害的伤痕。那些留在我们身体上、心理上的伤痕,我们要如何和它们相处呢?这是个歌颂成功、赞美甜蜜的世界。我们这种残破的功能不全者,向内得不到家庭之暖,向外得不到社会认可支持。我们在哪里才可以坦然生存呢? 有时候的做法是,带上面具...
评分得到这本书纯数是个偶然,办事途中经过学校附近的一家二手书屋,居然发现角落里堆着像A Thousand Splendid Suns,The Time Traveller's Wife这样的原版书,不容易的呢,而且价格才十几块钱,不过垃圾书也不少,我翻了半天挑中了这本零七年的布克奖作品,本意也无非是拿回去压箱...
评分不敢说我看懂了这本书,但我却真的努力去看,去弄明白:这是怎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到底想说什么? 英国人的思维很有特点,很直白,到了粗暴的地步。经常让人措手不及吓一跳。但却又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深刻。家的温情(如果说还有的话)隐隐显现在无情之中,需要人们去找。
评分文/小书蠹找乐子 人来人往的聚会并无欢欣,因为它是因葬礼而起。安﹒恩莱特以《聚会》命名小说,怎不教人侧目? 小说以主人公薇罗妮卡的视角,讲述了由哥哥黎安葬礼牵扯出的家族故事。母亲生育了12个子女,人越多,彼此却越生疏;一家人有着共同血脉、共同渊源,却根本谈不上...
新版封面为什么这么好看。。。。。。。
评分2018#43#2018年春节读完的最后一本书。2.21。2007年布克奖,2007年的意识流。尽管的确有许多小手段,将一场葬礼写得不再是葬礼,但因为是意识流,于是人物轻飘了,少了打动人心的重力。
评分作者的父母除了生殖能力旺盛之外,简直一无是处,至少为人父母很是失败,竟然没有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对外公外婆私生活的意淫更是莫名,连着看了两本布克奖获奖图书,都很鸡肋
评分女作家都是从和母亲的关系里认知生活,这是最重要的,爱,也恨,最终又归于死亡,我觉得每一个女作家的小说都不能缺少这个部分,这部分越强我越喜欢。
评分新版封面为什么这么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