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乔伊斯意识流小说的发端之作,出版后虽屡遭非议,却得到了庞德的盛赞。本书开启了西方文学的新时代,此后的巨著《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均为本书的续篇。
美国兰登书屋选出的20世纪百部优秀小说榜上,本书名列第三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书是乔伊斯由其弃作《斯蒂芬英雄》改写而成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小说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以意识流的手法描写了极具艺术家气质的青年斯蒂芬痛苦曲折的成长历程,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对于宗教传统、民族情绪、家庭生活的反思。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乔伊斯本人的生活体验,展现出了一位艺术家复杂敏感的内心世界。在此之后,书中的青年斯蒂芬继续成长,走入了意识流鸿篇《尤利西斯》之中。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现代派文学的先驱。一生仅著有四部小说,但每部都极具分量。美国兰登书屋选出的20世纪百部优秀小说榜上,《尤利西斯》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高居第一位和第三位。
一生在国外颠沛流离,作品却从未离开都柏林。《尤利西斯》出版后,乔伊斯谈及他对故土的专注,这样说道:“我总是写都柏林,是因为如果我能抵达都柏林的心脏,就能抵达世界所有城市的心脏。”
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并不是很大。书中主人公立志成为一名艺术家的过程倒给我不少启发: 艺术家的眼光:家庭,宗教(在中国,则为官方说教),性爱都容易使人陷入一种平庸。惟有获得一种获取美感的能力“把普通的生活经历变成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光辉的杰作”(P256)的人才有...
评分我时常是这样的。总会在某个时期或者某一天不经意的一瞬间形成一种心理状态或者某种惯性的自启动潜意识模式,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跟着我,时隐时现。 大约在读小学时的某天傍晚,夕阳尽情的挥洒着余晖,树木,河流,房子,脚下的小路都是金黄金黄的,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变...
评分第一次知道乔伊斯,是高中语文课外读本,里面有大段大段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简介,其中一篇就是关于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父亲看了课外读本的简介后,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两本厚厚的《尤利西斯》,我对于这种大部头向来是看不进去的,只记得当时把这两本书借给了同班同...
评分曾经在学校图书馆的一角看到过乔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翻看了几页就放弃了。那个时候总觉得这种晦涩难懂的意识流书籍还是远离为妙,太伤脑细胞。很久过后的现在,空闲迷茫状态的我,决定静下心来细细品读那几部一直想看的大作。《青年艺术家画像》被誉为《尤利西斯》前...
评分1904年1月,22岁的爱尔兰青年詹姆斯·乔伊斯应都柏林一个新杂志《达纳》之约,写了一篇叙事体散文题为《艺术家的画像》。但是这篇短文最终并未得以发表,编辑以内容难以理解为由,拒绝予以刊登。在这篇文章里,乔伊斯展现出强大的企图心,运用他的"心灵顿悟速写",将往事像流水...
Stephen Dedalus is my name, Ireland is my nation. Clongowes is my dwellingplace And heaven my expectation.
评分在阴郁而连续不断的人类苦难面前,占据人类心灵并使苦难与受苦受难者连接在一起的情感,就叫作怜悯。在阴郁而连续不断的人类苦难面前,占人类的心灵并将苦难与其神秘原因连接在一起的情感,就叫作恐惧。
评分偶尔连续偶尔断裂的意识流动,瞥见斯蒂芬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形成过程,斯蒂芬眼中的大人谈话、班级生活、各种场所,奇形怪状的喧闹声,冰冷诡异的夜色,暗自揣摩又自我怀疑的灵魂,游离于真实世界之外的虚幻,印象最深的是斯蒂芬的自我忏悔,对焕然一新生命的向往,却最终抗拒清冷和规矩,趋向于自由,即便是充满物质焦虑,却精神自由的世界。
评分之前剩最后一点没读完 声音聚焦都很有意思 很适合做叙事研究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就可以各个角度切入
评分那个灵魂备受折磨的青年艺术家就是乔伊斯。感觉爱尔兰文学的奠基是随天主教而来的羞耻感,而他的动力则是反天主教传统。2018年,爱尔兰公投堕胎合法,一百年前乔伊斯反对的一潭死水也有了活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