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文學世界最偉大的心靈,當代人文主義批評大師 喬治•斯坦納經典代錶作
◆最徹骨的現代啓示錄,最宏闊的人文主義襟懷
本書的主題——對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極具當代性
對文學的梳理兼具曆史感與現實關懷
可謂能指引我們重識自身與時代的經典作品
◆著名學者李歐梵傾情作序推薦
本書是喬治•斯坦納的代錶作,也是20世紀西方人文批評的經典著作。其核心議題是語言、文學批評與人道主義(及反人道主義)。其輯錄的文章寫於不同時期,但都共有一個根本的主題——語言的生命。在斯坦納看來,語言是文化的代錶。而現代西方的幾股非人道主義逆流(尤其是納粹)導緻瞭語言文化的濫用與汙染,使西方文學的創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經曆瞭種種浩劫之後,語言及其相關的現實世界究竟該何去何從?批評傢與知識分子在這一過程中又該擔當何種責任?
喬治·斯坦納 George Steiner (1929 - ),美國著名文藝批評大師與翻譯理論傢,當代傑齣的人文主義知識分子,熟諳英、法、德等數國語言與文化,執教於牛津、哈佛等著名高校。主要研究語言、文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及“二戰”大屠殺的影響。美國文理學院榮譽會員,曾 獲法國政府榮譽團騎士級奬章、阿方索·雷耶斯國際奬等多項殊榮。代錶作有《語言與沉默》《悲劇之死》《巴彆塔之後》等。
譯者 李小均,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著有《自由與反諷》、《信仰之海》,譯有《薇拉》、《納博科夫評傳》、《蘇格拉底與阿裏斯托芬》、《梅爾維爾的政治哲學》、《在西方的目光下》、《在美國》、《古羅馬的馬車競賽》、《碎心麯》、《尼采的使命》等。
看完前五章 前言比正文思考了更多。 比较主要的几个观点: 1、语言的魅力、词藻的讲究是古典比现代、近代要好、要丰富。 2、一个人的行为与他平日里谈什么曲子、读什么文章是没有必然因果逻辑关系的。 3、德国文学界或是一直沉默,或是有叛逆心理,年青一代...
評分一、色情文学的有限空间 即使一部小说将探险主人公与外星人手淫联系在一起,也并没什么新奇之处。 在这里的新奇,其实是指,不管你将外星人与任何东西替换:海星、手风琴、陨石还是其他,都不会在真正意义上拓展人类的性领域。 尽管许多人用抒情的口味私下津津乐道与性行为的变...
評分乔治∙斯坦纳,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大师与翻译理论家,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于近日不幸逝世。他的著作之一就是《语言与沉默》。 在斯坦纳的眼里,语言“是人道和理性之真理的创造者和存载者”,更重要的是“人类拥有了语言,或者说,语言拥有了人类,人类就挣脱了沉寂。...
評分一 在批评界有着一些大鲸似的批评家,如哈罗德·布鲁姆、埃德蒙·威尔逊、纳博科夫……他们睿智、敏捷、博学、热情,知识和才华的“吞吐量”惊人。他们在遥远的海面上喷洒钻石般令人欣羡的语言水花,又有能力潜入文学的深海,嬉戏在艺术大洋潜藏的激流中,或直抵神秘瑰丽的海底...
評分关于“沉默”,让人更多地想起的是阿多诺那句很有名的话:“在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也是不可能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面对保罗·策兰那些带血的诗句,阿多诺很快收回了他的话:“长期受苦更有权表达,就像被折磨者在叫喊,因此奥斯威之后不能写诗的说法或许是错...
不愧是經典。超越瞭文論的範疇。它是文學的文學,思想的思想,情感的情感。作品主要探討歐洲文學的語言修辭,其本身的語言運用就是典範。理智而不漠然,感性而不煽情,可視作脫胎於原來文本的獨立隨筆,達到這樣境界的批評傢屈指可數。近期要繼續讀斯坦納。
评分今天纔看到這本書沒有標,想想一點不奇怪,因為一直都在讀,幾次重讀還覺得沒有讀完意猶未盡的感覺。大師級的批評著作應該就是這樣的。
评分為人文傳統招魂,也為陷入沉默的語詞招魂。Steiner清楚地看到“在20世紀,誠實的人要做文學批評,實屬不易”,但今天“言說”無論是作為行為還是作為被傳達的內容或許都已經陷入瞭更深的深淵。不錯,“如果集權統治有效地剝奪瞭任何詆毀和諷刺的機會,那麼就讓詩人停止寫詩吧。…沉默是一種選擇。當城市中的語言充滿瞭野蠻和謊言,再沒有什麼比放棄寫成的詩歌更有力。”可除瞭言說,還有什麼能成為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不要再下墜瞭,不要繼續墜入無邊的野蠻和謊言,不要在漫漫黑夜中交齣手中最後的匕首。
评分篇篇都是“砍碎我們內心冰海的一把冰鎬”:“在知識廉價的瘋狂時代,在對僞文化諂媚和對價值純粹冷漠的時代,為瞭迎閤大眾文化和大眾傳播的要求,今日的語言承擔起瞭越來越媚俗的任務,絕不妥協的必要態度是動人的力量”;理中客是“走嚮非人性化的序麯”,讀好書並不一定使人變好;接受被汙化的語言使得心靈變得猥瑣……
评分斯坦納是當代真正的人文主義者,擁有伊拉斯謨式的博學與現實關懷。在他看來,語言的衰落、它被數字和圖像所取代、從而日漸失去與人的生活的緊密聯係,是20世紀政治非人道化的一個側影。有感於此,他反對當今批評界剝離文學作品的背景與訴求的碎片化做法,堅持要求文學擔當起倫理的功能,將人文主義懸於一切美學的理想之上。對於影響瞭他、但又有著他難以接受的政治傾嚮的人(海德格爾或盧卡奇),他既有深入的分析與贊許,又保留自己的立場;此外,他對文學與曆史、生活之關係的感受力非比尋常,這對於文學日益邊緣化的弊病而言是一劑良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