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沉默

语言与沉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乔治·斯坦纳
出品人:世纪文景
页数:446
译者:李小均
出版时间:2013-11
价格:4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113954
丛书系列: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
图书标签:
  • 乔治·斯坦纳
  • 文学理论
  • 文学
  • 文化研究
  • 文学史、文学批评及理论
  • 语言与沉默
  • 文学批评
  • 美国
  • 语言
  • 沉默
  • 表达
  • 交流
  • 沟通
  • 理解
  • 个体
  • 社会
  • 隐喻
  • 权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今文学世界最伟大的心灵,当代人文主义批评大师 乔治•斯坦纳经典代表作

◆最彻骨的现代启示录,最宏阔的人文主义襟怀

本书的主题——对政治暴行的深入反思——极具当代性

对文学的梳理兼具历史感与现实关怀

可谓能指引我们重识自身与时代的经典作品

◆著名学者李欧梵倾情作序推荐

本书是乔治•斯坦纳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人文批评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议题是语言、文学批评与人道主义(及反人道主义)。其辑录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但都共有一个根本的主题——语言的生命。在斯坦纳看来,语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现代西方的几股非人道主义逆流(尤其是纳粹)导致了语言文化的滥用与污染,使西方文学的创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经历了种种浩劫之后,语言及其相关的现实世界究竟该何去何从?批评家与知识分子在这一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责任?

作者简介

乔治·斯坦纳 George Steiner (1929 - ),美国著名文艺批评大师与翻译理论家,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熟谙英、法、德等数国语言与文化,执教于牛津、哈佛等著名高校。主要研究语言、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二战”大屠杀的影响。美国文理学院荣誉会员,曾 获法国政府荣誉团骑士级奖章、阿方索·雷耶斯国际奖等多项殊荣。代表作有《语言与沉默》《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等。

译者 李小均,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有《自由与反讽》、《信仰之海》,译有《薇拉》、《纳博科夫评传》、《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梅尔维尔的政治哲学》、《在西方的目光下》、《在美国》、《古罗马的马车竞赛》、《碎心曲》、《尼采的使命》等。

目录信息

序言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
逃离言词
沉默与诗人
教化我们的绅士
夜语——高雅色情文学与人的隐私
毕达哥拉斯文体——一份猜测,为纪念恩斯特• 布洛赫而作
走出黑暗的语言
空洞的奇迹
君特• 格拉斯札记一则
K
勋伯格的《摩西与亚伦》
一种幸存者——献给埃利• 维瑟尔(Elie Wiesel)
后 记
经典
荷马与学者们
《圣经》
莎士比亚400 年
两种翻译
大师
利维斯(F. R. LEAVIS)
俄尔甫斯及其神话:列维—斯特劳斯
马歇尔• 麦克卢汉
小说与今日
梅里美
托马斯• 曼的《菲利克斯• 克鲁尔》
劳伦斯• 达雷尔与巴洛克小说
建构一座丰碑
“死亡是一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家
乔治• 卢卡奇与他的魔鬼契约
美学宣言
走出中欧
作家与共产主义
托洛茨基与悲剧想像力
文学与以后的历史——纪念乔治• 卢卡奇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一贯作风,容易陷入词语的不明确性中纠结。斯坦纳一开篇在文明和文化的概念不明中,随意挪用,让我阅读起来很不舒服,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私以为一个大师不应该是会犯这样的错误。 我把困惑告诉史先森,史先森说这对你理解这本书困扰很大吗。我说那倒没有。他说既然不会影...  

评分

关于“沉默”,让人更多地想起的是阿多诺那句很有名的话:“在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也是不可能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面对保罗·策兰那些带血的诗句,阿多诺很快收回了他的话:“长期受苦更有权表达,就像被折磨者在叫喊,因此奥斯威之后不能写诗的说法或许是错...  

评分

虽然旁征博引,但斯坦纳的批评仍然带着强烈的生命直觉,所以有不少让人惊喜的段落或观点。它勾起了我阅读许多书的冲动。如书中所言,“优秀批评的标志是,它敞开而不是封闭了更多的书。” 最打动我的是《人文素养》、《走出黑暗的语言》和《马克思主义与文学》这几辑里的大部分...  

评分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13年12月21日 □书评人 凌越 《语言与沉默》一书中有一篇写于1966年的《后记》,是关于两本犹太人二战中所受苦难书籍的书评,这两本书是《痛苦的经卷:卡普兰华沙日记》和让-弗朗索瓦·斯坦纳撰写的《特雷布林卡集中营》,前者是研究犹太历史和风俗...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真如贡布里希所言: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那么斯坦纳就是将批评家的身份做到了艺术家的高度,虽然一再自嘲地贬低“批评家”这一职业,但他的批评文字依然昭示着文学星空中的浩瀚与尊严。他是阿诺德与艾略特的继承者,是人文主义光辉中“甜蜜”和“光明”的嫡长子。如果一定要追“文学何为”,我的第一个答案会来自《西方正典》的序言,第二个答案来自布罗茨基的诺奖言说,最后的答案则来自于斯坦纳的《人文素养》。此书中,斯坦纳的个人思考散点透视般地呈现在“语言”的症候上,这种语言思考是文化化的,他所追问的、所哀叹的是在莎剧、德语文学以及科学语汇中,渐趋没落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普世性,也玉成了他与歌德类似的文学观:一种世界文学的可能性。讲莎剧语言一篇太精彩,回忆起他对陀氏的解读,大师一定在等待着大师。

评分

看得眼泪都下来了。谢谢译者和出版社。(最浅显的一个领悟就是:终于知道自己看《朗读者》为什么会哭得那么惨了。

评分

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集,如作者思想已非单纯文学批评家,其论述的语言亦置于与音乐人类学等更宽广的角度来审视,从集中营到现代社会语言贬值枯竭乃至危机,人文教育的衰亡,表面良好教育下实质上的“新文盲”现象,由此导致的人性化力量的丧失与人文主义灾难,当时的社会疾病放在今天来看只觉更加严重

评分

不愧是经典。超越了文论的范畴。它是文学的文学,思想的思想,情感的情感。作品主要探讨欧洲文学的语言修辞,其本身的语言运用就是典范。理智而不漠然,感性而不煽情,可视作脱胎于原来文本的独立随笔,达到这样境界的批评家屈指可数。近期要继续读斯坦纳。

评分

为人文传统招魂,也为陷入沉默的语词招魂。Steiner清楚地看到“在20世纪,诚实的人要做文学批评,实属不易”,但今天“言说”无论是作为行为还是作为被传达的内容或许都已经陷入了更深的深渊。不错,“如果集权统治有效地剥夺了任何诋毁和讽刺的机会,那么就让诗人停止写诗吧。…沉默是一种选择。当城市中的语言充满了野蛮和谎言,再没有什么比放弃写成的诗歌更有力。”可除了言说,还有什么能成为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不要再下坠了,不要继续坠入无边的野蛮和谎言,不要在漫漫黑夜中交出手中最后的匕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