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獨處

如何獨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新經典圖文傳播
作者: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
出品人:
頁數:323
译者:洪世民
出版時間:2015-1-7
價格:NT$35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9865824136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JonathanFranzen強納森·法蘭岑
  • 獨處
  • 自我成長
  • 心理學
  • 颱版
  • 隨筆
  • 美國
  • 諾貝爾奬
  • 獨處
  • 自我成長
  • 心理療愈
  • 內省
  • 專注
  • 情緒管理
  • 時間管理
  • 個人發展
  • 靜心
  • 內在力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世界頌讚的成功你不擅長,當心底沸騰的聲音與多數人不同,

當摯愛與信念就要失去,你逃離的地方這輩子隻能逃離——

如何思考自己與群體間的距離?

如何勇敢,相信手中微小卻獨特的力量!

收錄法蘭岑驚豔美國文壇之作〈自尋煩惱?〉

吳明益教授 專文解析

二十世紀以來,24小時發聲的大眾媒體、無遠弗屆的網際網路,逐漸無縫滲透所有人的思考路徑、影響大傢的生活選擇,讓大傢自動變成「一樣」,社會在失去活力,個人在失去獨立思考的膽識與力量。

這14篇文章,是法蘭岑打擊流俗、展現「異議」的聲音,是他揮別憤怒與恐懼的紀錄,

更是他對人生境遇、對社會謬象擲地有聲的反思與見解。

被《時代》雜誌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傢」的強納森‧法蘭岑,

再一次展現文學傢凝視社會的睿智眼光。

「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

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中,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法蘭岑)

1996年,法蘭岑在收納許多美國進步人士洞見的《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錶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文章,引起各方矚目。在這篇長文中,法蘭岑談及「影像」(電視畫麵、網路)全麵攻佔人們接收世界訊息、與社會互動,甚至瞭解自己的管道,如何令他睏惑、憂心。他自己也一度憂鬱地變成癱在電視前的馬鈴薯,第三本小說《修正》因而難產。在那段時間裡,他提不起勁寫作、打不起精神閱讀,注意力被視覺畫麵綁架,純文字閱讀不再能引起他的動力(從小到大,他一直透過閱讀瞭解世界與人生透過閱讀找迴自己)。

但失去文字的生活讓人失去與自己對話的能力。沙發上的馬鈴薯不斷接收著過眼雲煙式的資訊,心靈卻益發感覺空虛。在失去讀者身份的痛苦與失去作者身份的痛苦交熾下,他恐懼、憤怒,充滿睏惑,同時卻知道暢銷書作傢哀嘆文化已死隻是自掘墳墓。最後,他從眾多矛盾掙紮中看到自己的路,也打開讀者思維的迷霧。

寫作和閱讀,都要透過「獨處」來完成。在獨處中我們得到安慰、看到幽默、體會自身情感的悲喜流動,想像文字建構齣的畫麵,思考那些「無用之用、實為大用」的事,沉澱瞭關於安頓自我、連結群己,甚至看待人生的種種。這些都需要專注,需要獨處。

收在這本書中的文章,還包括:提到「隱私」都高呼捍衛的多數人,真分得清何者為侵犯、何者是假捍衛之名而進行的侵犯嗎?「郵政係統」失靈意味著人我情感連結的失靈,新科技如何不能取代。在「香菸」這個集個人健康與國傢健康於一體的議題裡,國傢健康似乎比個人健康更瀕臨危殆。「聯邦監獄」,究竟是對罪犯的囚禁,還是政治魔爪的延伸?為推廣文化商品而做的宣傳,我們可曾看到它實際上悖離文化的一麵?至少有三篇文章從不同麵嚮談他做為一個小說寫作者和讀者,對文學小說的觀點與思辨。以及,法蘭岑與父親、失智父親與其大腦之間,想靠近卻不能靠近,想割離又不能割離的複雜心情。

本書正式齣版於《修正》之後,但書中文章多半寫成於《修正》之前,再過七年,《自由》問世。我們得見一位社會小說傢、一個知識份子不輕易隨俗、不斷自我詰問,歷經掙紮與成長,揮別憂鬱恐懼,臻至溫暖的過程。

著者簡介

作者簡介

強納森‧法蘭岑(Johnathan Franzen)

1959年生,美國小說傢、散文作傢,《紐約客》撰稿人。1996年,37歲、已經齣版過兩本小說的法蘭岑在《哈潑》(Harper's)雜誌上發錶的一篇題為〈偶然作夢——在影像世紀還寫小說的一個原因〉的隨筆,錶達其對文學現況的惋惜,引起眾多矚目。他的第三部小說《修正》(2001)齣版後好評如潮,法蘭岑憑此書獲得美國國傢圖書獎及2002年美國普利茲獎提名。2010年8月底齣版第四本小說《自由》,登上《時代》(Time)雜誌封麵,被譽為「偉大的美國小說傢」。

齣生於美國伊利諾州,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瑞典人。在聖路易度過童年,1981年從斯沃思莫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畢業,主修德文。1979-1980年,通過韋恩州立大學設立的「去慕尼剋讀大三」閤作項目,曾到德國留學。1981-1982年,獲歐布萊特獎學金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因此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創作第一部小說期間,曾在哈佛大學地震實驗室打工。

得獎紀錄

・2010《時代》雜誌百大人物、John Gardoner小說獎,入圍國傢書評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2002 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入圍(Pulitzer Prize finalist)

・2002 國際筆會/福剋納獎決選名單入圍(PEN/Faulkner Award finalist)

・2001 美國國傢書捲獎得主(National Book Award)

・2001《紐約時報》年度最佳書籍(New York Time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1988 懷丁作傢獎(Whiting Writer's Award)

・1996 入選Granta雜誌最佳美國青年小說傢(Granta's Best Of Young American Novelists)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係畢,現為專職翻譯,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告別施捨》、《獨居時代》等非文學書籍,以及《應該相信誰》、《浮生》、《靈魂的代價》等小說。

圖書目錄

序:貫穿這本書的一句話
對我來說,任何單一事件的重要性,都比不上全書文章共同關注的潛在議題:在喧鬧嘈雜、五光十色的大眾文化裡,如何維持獨特性和多樣性——如何獨處的問題。
‧父親的腦
我明白我當時不願父親被冠上「阿茲海默癥」這個病名,是不要原本獨一無二的厄爾‧法蘭岑,因一種叫得齣名字的病而落得平凡。
‧帝國臥室
《紐約時報》刊齣〈史塔報告〉全文的那個星期六早上,我獨坐公寓試著嚥下早餐時,我覺得自己的隱私——而非柯林頓或陸文斯基的隱私——被侵犯……
‧自尋煩惱?
唯獨有人在某個地方期望你大聲說話時,沉默纔是有用的聲明。一九九○年代的沉默似乎隻能保證我會孤獨。後來我纔恍然大悟,我對小說的絕望不是過氣所緻,而是孤立使然。
‧信件裡迷途
技術資本主義是枚詭雷,永遠和我們亦步亦趨。如果它不從外拆解美國郵政,就會從內竊奪它的靈魂。美國人對郵局的依戀是純粹的懷舊,這反映齣美國人的矛盾:我們的內心,其實並不喜歡我們的欲望創造齣來的東西。
‧艾莉卡舶來品
我不禁懷疑:人生真的逃不開人際關係嗎?二十五年瞭,我仍然找不到多少與傢庭、忠誠、性或內疚,或以上四者全部無關的工作環境。我開始覺得,我永遠找不到。
‧篩菸灰
希望不久之後,我會喜歡和未受汙染的肺及不疾馳的心臟一起生活,勝過喜歡抽菸的愉悅。對於我個人,我審慎樂觀;但對於長年在「強烈譴責」與「野蠻原始人的否認」之間精神分裂的國傢機關、法律製度,以及立法機構和金融市場已經習慣菸草帝國黑金荼毒的美國政府,我就沒那麼樂觀瞭。
‧流亡的讀者
指責萬惡的科技和悖逆的文學評論害小說凋零,無助於彌補傷害。閱讀能豐富人生的論調同樣無濟於事。無論如何,如果小說傢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讀,就必須一肩扛起讓作品引人入勝、非讀不可的責任。
‧天下第一市
熟悉,無論是連鎖店或韆篇一律新重劃區所營造齣的熟悉,都會磨損獨立自主的智慧,並以想像不到的方式侵蝕隱私。在郊區,我是陌生人;我覺得自己彷彿赤身露體。隻有在像紐約那麼擁擠而多元,被陌生圍繞的地方,我纔覺得自在。
‧撿破爛
科技發展的腳步愈輕率,產生的廢棄岩屑就愈多。而岩屑不隻是有形物質。它是憤怒的宗教、復甦的反文化意識型態、新齣現的無業者,以及永遠無法就業者。這些都嚮小說作傢保證:他們永遠不會孤單。
‧控製單位
或許,美國監獄裡每一個囚犯的背後,都有一段不負責任的故事。但這一百五十萬個故事的總體,不隻是一百五十萬個故事。他們的總體叫「政治」。
‧睏難先生
我覺得這是挺好的故事。隻要我相信這是加迪斯的故事,我的憤怒就會隨之緩和,溶解在悲傷之中……這樣的故事,「難」代錶人生艱辛的故事,就是小說要探討的故事。
‧床上的書
「性」是什麼?任何事物都像它,它也像任何物事。但最後,每一次高潮或多或少都很相似。這或許正是關於性愛的寫作,既有效又無聊的原因。
‧聖路易見
我張臂抱瞭一下哥哥,拔腿就跑,跳上貨車,衝下車道,匆忙開上道路時壓斷瞭一根樹枝。我想那時候我已經下定決心。我想那個下午我已對自己許下承諾:那是我最後一次離開,我永遠不要再離開一次。
‧二○○一年元月就職日
能在天色已晚、行程延遲數小時後上巴士,和一群誌同道閤、沆瀣一氣的人在一起,是人間少有的樂事。但最後,無可避免的,你會被拋迴這個城市。雨在地麵結成冰,雪掩住融雪。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几年前,曾经花去几周时间啃完弗兰岑的《自由》。虽然板砖一样的厚度令人望而生畏,但读完之后还是颇有成就感的。而且考虑到弗兰岑并非高产作家,读完一本《自由》大概也可以称得上“弗兰岑的读者”甚至“拥趸”了。(只是随后买来的《纠正》,至今还在书架上原封不动地躺着…...  

評分

太他妈好看了!第一次读到鼎鼎大名的弗兰岑,几乎就要不顾羞耻地喊出自己对他的喜欢,为了表达这种容易暴露自己幼稚的激动,必须爆以粗口。 当在半探索式的阅读旅程中获得一段与众不同的体验时,除了久违的感动或大笑,你还会发现自己可能在下一秒就会染上刚才这个令你耳目一...  

評分

起雾了,它们夜里睡在海面,天亮,慢慢漫过沙滩、岩石、海菠萝,来到山脚,再慢慢爬。爬一点,留一点,很快到处都是雾。 远处如山体剜出巨大伤疤的工地,被雾藏起来,声音藏不住,但雾毕竟厚,噪音不再尖锐如锯,闷闷的,神秘地一声没一声。房屋也是,一会近,一会远,看雾是...  

評分

套用“大众文化流行病理学”(我胡诌的)的新名词,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当属于『尴尬症』的易感人群。在收录了他十五篇随笔的《如何独处》一书中,他尴尬于同高中三年打工雇主兼母亲老友的德裔夫妇“逃不开的人际关系”;为『奥普拉书友会』拍摄传记短片时他...  

評分

看了一篇,并不是像篇名说的那样写如何独处。而是作者对一些事情的一些不吐不快的想法,并没勾起我阅读整本的兴趣。  

用戶評價

评分

繁體竪版快看瞎瞭...

评分

從孤獨的作者到流亡的讀者,從帝國臥室到天下第一市,從篩煙灰到撿破爛,每個故事都記錄瞭混亂世界中的安靜聲響,哀悼大題材式微,哀悼小說傢剝奪自我。不過最打動我的是第一篇《父親的腦》,揪心的疼痛,之後是長久的悲傷。

评分

獨處,誰能跟我比

评分

閱讀教會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獨處。

评分

有點讀不下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