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沟口雄三著作集”之一本。作者在中日两国各自的历史背景之下,试图揭示中日各自阳明学的特性:日本的阳明学产生于中国的阳明学,其后是如何走上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同时,与日本阳明学的独特性相对,中国阳明学具有何种相对独特性。
此外,本书通过讨论敬慕中国明末思想家李卓吾的日本江户幕府末期革命家吉田松阴的事迹,对于东亚阳明学的相似性与相异点进行了揭示。
作者介绍
沟口雄三,(1932~2010)著名汉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1932年生于名古屋市。195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1967年名古屋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修毕。 历任埼玉大学教养部助教授,教授;一桥大学社会学部教授;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 沟口雄三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前大东文化大学教授,因罹患帕金森病,於2010年7月13日凌晨1点,在东京都练马区一家敬老院逝世。 沟口历任一桥大学与东京大学教授,以研究中国宋代至现代思想史而享誉学界,并是日中专家研讨项目“日中知识共同体”的骨干成员。著作有《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国的冲击》等。
我素来将读书看作两种方式:一是自己读,二是别人读。通过看别人读书的结果多数会引起自己对原著的兴趣,世上人云亦云云之事极多,以至于我们对多数的事情只是听说,却不曾真正的了解。 看沟口雄三的第一本书《中国的冲击》,果真被冲击惊艳到,他会使我想到黄仁宇的某些判断,...
评分原文载《人文论丛》,2018年01期。 一、“两种阳明学” 王阳明的思想与学说历来被归为“心学”,这当然是源于其主张“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缘故,也就是说,“(天)理”并非外在于人心、散在于万物之中,而是源自人之本心(“良知”),人的本心就是“理”的最终根源。然而对...
评分我素来将读书看作两种方式:一是自己读,二是别人读。通过看别人读书的结果多数会引起自己对原著的兴趣,世上人云亦云云之事极多,以至于我们对多数的事情只是听说,却不曾真正的了解。 看沟口雄三的第一本书《中国的冲击》,果真被冲击惊艳到,他会使我想到黄仁宇的某些判断,...
评分关于李卓吾的人和思想,可能再怎么写也不太会超越沟口先生。在沟口的笔下,卓吾是鲜活的人,如同卓吾对人为何物的态度一样,均是鲜活而有私欲的。 卓吾生于明中叶政策大变动开始的前一年,卓吾至七十岁否定了自己前五十年的一切,开始动笔写下一般人五十岁之前早已写就的文...
评分原文载《人文论丛》,2018年01期。 一、“两种阳明学” 王阳明的思想与学说历来被归为“心学”,这当然是源于其主张“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缘故,也就是说,“(天)理”并非外在于人心、散在于万物之中,而是源自人之本心(“良知”),人的本心就是“理”的最终根源。然而对...
故事寫的不錯。
评分杜维明侧重青年王阳明的个人思想发展史,而沟口雄三则给出了更宏观的视角解读阳明学的兴起源于明初里甲制度解体,上下一元化秩序意识崩溃。如果脱离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来研究“心即理”,难免望文生义去符合自己的思维。
评分不知道吉田松阴到底其学说和心境是怎样的,但对于阳明的理解则为了安排进他的宏大叙事或规律论述中而产生了扭曲或偏差。
评分从人物的自身经历入手谈他们的思想,对思想的理解会稍微容易一些。整本书作为明代思想史的著述也更容易进入。前半本对李卓吾和松阴的描写都很动人,因为切入了人物的经历与情感,让思想史变得更有人性,而且以社会为背景的叙事会让思想的产生有一个基础在,而不是单纯的抽象概念的讨论,这是很吸引人的方式。后半本是两种阳明学的三篇论文,各有不同侧重,第三篇主要介绍日本阳明学的精神特质,前两篇则重在中国阳明学与朱子学的继承与发展,又与日本阳明学有本质的区别。整体而言就是中国阳明学以理为核心,而日本阳明学则过渡到心-诚-天等概念,更加重视精神性的超越。由此中日两种阳明学则显示了行动实践与精神超越两种不同的倾向。
评分不如改名叫两种吉田松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