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是20世纪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主要代表作,该著作对现代西方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已深入到哲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各门社会科学之中。
马丁•布伯从犹太思想出发,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决不是“我思”,也不是与自我对立的种种客体,而是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基于此,马丁•布伯论述了人的两种关系,即“我与它”和“我与你”关系。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德国宗教哲学家、翻译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我与你》、《人与人之间》、《两种类型的信仰》、《善恶观念》等。
人活着什么最重要? 我觉得一切的分量都很轻,但硬要从这些生命之轻中选一个出来,我想最有意义的是经验。以前我一直这么回答别人。 但根据布伯的观点,经验,产生的是“我-它”关系。于是我在想,我所谓的经验是指什么。 似乎说成是深层的体验更确切些。 手机上记下书里一...
评分1.马塞尔·普鲁斯特 感官主义者:非意愿记忆;非意愿记忆是一种身体记忆,意愿记忆是一种大脑记忆。 2.吉尔·德勒兹 无器官身体与生成:大脑/身体的反逻各斯。 3.夏目漱石 《草枕》:非人情—“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 4.费尔南多·佩索阿 阿尔伯特·卡埃罗:感觉主义。 ...
评分1.马塞尔·普鲁斯特 感官主义者:非意愿记忆;非意愿记忆是一种身体记忆,意愿记忆是一种大脑记忆。 2.吉尔·德勒兹 无器官身体与生成:大脑/身体的反逻各斯。 3.夏目漱石 《草枕》:非人情—“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 4.费尔南多·佩索阿 阿尔伯特·卡埃罗:感觉主义。 ...
评分这本书非常薄,意思也非常简单,但却翻译得极其晦涩。 布伯认为,关系分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当我带着预期和目的去和一个人建立关系时,这个关系即是我与它。不管那预期或目的看起来是多么美好,这都是我与它的关系,因这个人没有被我当作和我一样的人看待,他...
评分人活着什么最重要? 我觉得一切的分量都很轻,但硬要从这些生命之轻中选一个出来,我想最有意义的是经验。以前我一直这么回答别人。 但根据布伯的观点,经验,产生的是“我-它”关系。于是我在想,我所谓的经验是指什么。 似乎说成是深层的体验更确切些。 手机上记下书里一...
已购。附录中,何光沪暗暗吐槽译者翻译得晦涩,不如英译本。确实啊,译者的序言也比他的译文写得通畅,译文实在忒玄了。。。布伯在唯我与无我之间选择了“关系”这条中间道路。
评分3.5吧,对哲学/思想散文越来越有想法了,因为感觉有时候也太随意了吧!这是导致我对这本书里的内容作为引文出现比作为原文出现时更有好感的原因。又,附录里何光沪的书评值得一读。
评分多年后再读依然体会深刻。篇幅不长,但是逻辑清晰,情感也恰到好处。第三部分结尾有些不够明确有力。是可以一读再读的好书。
评分我觉得这本书所阐述的本质内容和克里希那穆提以及埃克哈特·托利所说的东西是类似的,甚至可能就是同一种东西。而作为一个专业哲学家,马丁具有一些前面两人所没有的特殊洞察力,所以可以相互补充着看,我觉得他们所说的东西非常有价值,是值得努力去追求的。不过这书有点晦涩,有些地方不太好懂。 这本书让我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放下自己?只有放下自己,才能真正上路。
评分我与你,基于相遇与对话生出引向上帝的伦理,“我-你”关系是自由、是潜能,不为因果所缚,相会于永恒。翻译文邹邹的,读着不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