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的秩序》所收錄的七篇文章目標不同,轄域有彆,風格迥異,卻都提齣瞭同一個問題:左右書寫之條件,決定傳播之形式,給文本的意義建構強加上瞭種種限製,我們如何理解這些限製?
作者、文本、書籍、讀者——羅傑·夏蒂埃在書籍史和閱讀史框架內的研究工作正是在這四極之間展開,他試圖將自己的著述與文化史和社會史聯係起來。
羅傑•夏蒂埃1945年12月9日生於法國裏昂,1967年獲索邦大學碩士學位,1969年,他取得法國的大學曆史學教師資格,1969-1970年,他任巴黎Lycee Louis-le-Gand的助理教授,同年為巴黎第一大學的現代史助理教授,後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高級講師,後擔任該院所長。2006年始任法國學院教授,執掌“現代歐洲的書寫文化”教職。
羅傑•夏蒂埃法國第四代年鑒學派、新文化史研究的代錶人物,他的閱讀史研究一般被視為新文化史和思想史的結閤,擴大瞭書籍史的外延,在物質實踐之處,他更關注一種文化實踐的閱讀,他認為正是閱讀的發生,書籍的真正意義纔會産生。他的關於書籍史的橫跨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的研究方式使他成為當代最為重要的史學大師之一。其主要著作有:《法國編輯史》(主編)4捲(1989–1991)、《舊製度下法國的閱讀和讀者》(1987)、《法國大革命的文化根源》(2000)、《書籍的秩序》(1992)、《閱讀的實踐》(1993)、《革命書籍》(1997)、《西方世界的閱讀史》(1997)、《懸崖邊緣:曆史、語言和實踐》(1998)、《社會學傢和曆史學傢》(2010)等。他1990年獲美國印刷史學會年奬、1992年獲法國科學院的曆史學大奬,他還是英國科學院的通訊研究員。
不懂法文,也暂时找不到台湾的中译本,只能拿这个英译本来读。可能因为中间又隔着一层翻译的缘故,有些句子读起来很是别扭。顺手把其短小但颇具启发性的序言翻译了一下,水平有限。台湾谢栢晖的译本应该是直接译自法文,以后一定想办法找来一读。 为了将构成这本书的三篇文...
評分《書籍的秩序》 作者:羅傑·夏蒂埃(法) 出版發行:商務印書館 版次:2013年7月第1版 印次:2013年7月第1次印刷 读书完成时间:2017年3月14日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关注“书籍”、关注“秩序”,而不管从书籍还是秩序来说,如同作者序言所说,都少不了作者、出版商、印刷商、书...
評分《書籍的秩序》 作者:羅傑·夏蒂埃(法) 出版發行:商務印書館 版次:2013年7月第1版 印次:2013年7月第1次印刷 读书完成时间:2017年3月14日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关注“书籍”、关注“秩序”,而不管从书籍还是秩序来说,如同作者序言所说,都少不了作者、出版商、印刷商、书...
評分最大的啓發在於點明書寫文化的形成條件及其産生的連鎖反應。被帶著理瞭理齣版行業運作方式的曆史軌跡,清晰、精要,視野一下子打開瞭。以史為鏡的道理不言自明。
评分法國新一代年鑒學派代錶同時也是法蘭西學院院士夏蒂埃的“書史”研究的理論作品,但為論文集,看完非常受啓發,其中涉及對福柯和巴特有關作者的經典文本的解讀及批評讓我覺得受益匪淺,私下可能更認同他們的文化社會史研究模式,日後準備繼續挖。
评分商務這套書史集子都很有意思。最受啓發的是作者對一個問題的解讀方式,比如說對莫裏哀的《喬治·唐丹》的一篇具體研究,書寫無法脫離權力的製約幾乎是鐵闆釘釘的事實,我恐怕隻能對兩者之間的關係做最淺層次的解讀,但從夏蒂埃那裏學到瞭如何關注一份文獻不同物質形式所傳達的意義效應,如何通過其他路徑去抓住最核心的本質,甚至是如何通過一個細節(例如國王的笑)去推理和證明整個社會機製的情況。
评分圖書館和閱讀曆史研究者可讀
评分七篇文章拼成的書,體係性略差。作為書籍史大牛,還是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