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走向法治成为社会共识
本书用23条法律格言讲解共识形成的必然
当程序正义成为一种流行词话
本书用通俗语言阐述流行背后的深刻
陈瑞华教授十年之后再推力作
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看得见的正义》作为一本法学经典著作,时隔十年之后由陈瑞华教授全新修订,本书三分之二篇幅重新写作。在“程序正义”成为流行话语的当下,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为依托,用流畅的语言讲解“程序正义”的真正内涵,可以说是面向社会进行一场法学理论的知识普及。本书讲述的法律格言,极具传播性,初读令人耳目一新,细读则足以令人受益匪浅。
本书初版于2002年,本次修订版本以法律格言的解读为主线,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更新。
本书对法律格言的解读没有采取学术论文的表述方式,而更多地采用即兴而发的方式。通过对一个个案例、故事、典故的解读,作者以一种非学院式的论述方式,或“娓娓道来”,或“循循善诱”,或“旁征博引”,通过对经典法律格言的分析和讨论,深入浅出地揭示了程序正义的理念。
可以说,本书不仅是法学学子、法律从业人员的必读图书,更是对法律感兴趣的一般读者的首选法律读本。
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司法制度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曾被中国法学会评选为“第四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被教育部遴选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在正式的学术研究之余,致力于法律理念的普及和启蒙工作。在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前提下,更追求“做万场讲座”,努力向法科学生、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普通公众传播法律人的思维方式。
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这本书基本上可以说是我看的第一本法学类相关书籍。这本书的形式我很喜欢,通过经典的法律名言来引入,介绍一些法律上的经典原则,同时也有一些篇章顺带提到了国内发生的一些案件。这本书对我这样的法学小白来说,具有很好的科普意义。在此之前,大多数...
评分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 学了法学这门学科数载,真正对“法律”这个词有了一种算是“直撼人心”般的触动,居然是始于我大三备考司法考试的这个过程中。不是因为高强度的法律知识的冲击,而是“司法考试”这个词的网度,把我的视野与触觉延伸到血淋淋的时政现实与法律人耿耿...
评分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 学了法学这门学科数载,真正对“法律”这个词有了一种算是“直撼人心”般的触动,居然是始于我大三备考司法考试的这个过程中。不是因为高强度的法律知识的冲击,而是“司法考试”这个词的网度,把我的视野与触觉延伸到血淋淋的时政现实与法律人耿耿...
评分法律制度的发展经常让人感慨万端。法国比较法学家勒内·达维说过:“法律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只是因为法是由变动不居的条文以外的其他东西所构成……立法者大笔一挥,法律条文就可变更。但此外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能随意变更的其他要素,因为它们是同我们的文明和思想方式密切联...
评分与其责骂罪恶,不如伸张正义 学了法学这门学科数载,真正对“法律”这个词有了一种算是“直撼人心”般的触动,居然是始于我大三备考司法考试的这个过程中。不是因为高强度的法律知识的冲击,而是“司法考试”这个词的网度,把我的视野与触觉延伸到血淋淋的时政现实与法律人耿耿...
看得见的正义才是真正的正义,阳光下的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包青天很好,蝙蝠侠很赞,但在“程序正义”面前,都要靠边站。
评分说小清新的你们的思想是有多深刻?还有那个说拉丁文拼写错误的人烦请你指出正确拼法,你说的杜维明是个湾湾吧?请不要拿这种虚头巴脑的人和陈老师这种务实的比好吧。
评分作者的语言风格让我失去了认真读的欲望,序言拿腔捏调,正文索然无味。《任何人均无义务指控自己》和《公平游戏》两篇还不错。作者的最大问题是他的眼界完全被程序正义理论束缚住了,专长变桎梏。
评分吸引我的是法律格言部分,但个别对照的拉丁文有拼写错误。哎……关于中国现状的部分,只能引起更多哀叹……嗯,装帧设计很美,加一星。本以为自己的知识结构里欠缺“法律”这部分,但是看了这书,发现之前从美国宪法、政治学、西方思想史等课程以及美剧电影中已经学了很多!终于看了不是翻译版的书,但是对于作者写作水平,一般吧,自然没有杜维明的写作水平和风格更符合我的趣味。
评分真是受够了家长和学校的权威,如果我小时候懂法,我就能理直气壮的说我有权保持沉默,谁主张,谁取证,不能证明的事实就是不存在的,为自己伸张正义。可笑的是到大学了,我依然是个法盲,第一次打110,我问警察叔叔您收费吗?现在想起来真是啼笑皆非。这本书算作我法学入门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