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少有东方和欧洲的巍峨古迹。可是,一路漫游走得多了,觉得也有它特别的韵味。它的开拓者中有一批来自欧洲的思想者。他们从欧洲传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尽精美修饰,却有了实实在在的精神。随着他们留下的足迹,一边行走在朴素的土地上,一边阅读着他们留下的纸页发黄的字迹,同时把看来读来的一些体会,试着与大家分享。
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另有“丁林”、“Dinglin2”等笔(网)名。夫为丁鸿富,妻为李晓琳。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曾在黑龙江省插队。1991年移居美国。
林达的书,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被誉为是介绍美国最好的作者之一,是中国的托克维尔。同时,林达在《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开设专栏,不仅有时事评论,还有散文和特稿。林达的文字朴实自然,富有洞见,写作领域涉及宪政、法治、历史、国际关系,是少有的全能型作家。
《一路走来一路读》,很有感觉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这个从开始会独立思考以来就非常崇拜那些行了万里路,读了万卷书的人。读书,是我这个懒人一直想做而又一直未做的事情;旅行,是我这个俗人一直想做而又一直没有机会做的事情。所以,很自然的,我开始读起这本书,圆了读...
评分很久以前,无意中读到一段关于林达的介绍,立刻成了我心目中神仙眷侣的代表,在朋友那里看到一套林达的书,毫不客气,全部收刮过来。 《一路走来一路读》,这两天一直放在包里,闲了就拿出来看一段,我喜欢的文字风格,细腻冷静,观察入微。 政治、经济、宗教、...
评分林达《一路走来一路读》。可恨他们写了恁多书,我在国内多少想看,未遂;到如今,也才只看到这一本。好看啊,透彻啊,难怪国内买不到,难怪听说还有过“封”“禁”的传闻。文革后第一批上大学的两口子,90年代去了美国,没有钻进大学做学问也没有跑到唐人街洗盘子,而传奇...
评分每回回到老家,看见年迈的父母依旧守着他们苦心建立的家园,不觉令人感动。风风雨雨中一起走过的这段生命历程,点滴自然都在心头。眼前所能望见的花草树木,都是父母亲这些年辛辛苦苦照养出来的。家里的陈设一定没有太大的改变,「一直都这样了,习惯了,没必要改」,父亲说。...
评分《大法官的思路》的观点:明确指出什么是非法,规定什么是合法,这样才有据可循。虽然,在人类行为的某些领域,立法机构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地做出详细的、具体的、明确的规定,这时候需要依靠具体时间场合来做出判断。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法律所不能顾及的方面...
看着这对土木工程背景出身的夫妇一路走来一路读的过程,仿佛看着一对私奔到天涯海角的情侣,在彼岸终获自由、民主却又始终保持谦卑和独立。当然,我知如同他俩讲的“任何一种状态中都有陷阱”,但你如若今日仍待在此岸,你便会向往彼岸。
评分林达写的美国历史总是读起来这么流畅
评分感觉林达特别适合当导游,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你一路哦哦哦原来如此,但愿多些知识住在脑中
评分书是一版比一版贵… 不过知识是应该尊重的。
评分一本断断续续有读了5年的书,从上大学时在图书馆里找得,到工作后在某电商网上买齐精装本,也算是缘分,这本书的结构很简单,前面介绍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故事,我真是读这个才记住亚当斯、李将军、格兰特将军的,后面一方面抨击极权制度、一方面又介绍了美国的司法体系,长见识,但是几年后再度读到,我已经不会为了纯粹的自由民生而热血沸腾了,因为一个复杂社会系统无论是经历什么到今天的阶段,都有博弈的选择和不得已的苦衷,我承认,年轻的我已蜕变为一个保守主义者,但是好消息是,这样的我更能够做出理性趋利避害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