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成于1974年受聘到中国文化学院讲学,1976年返回日本侨居。彼时,仙枝、朱天文、朱天心等一群年轻人正通过胡兰成的书信指导,在文坛领袖朱西宁的直接引导下,办起了文学刊物《三三集刊》,开始追求文学理想。为了鼓励青年写作者,胡兰成亲自撰文指导,遂有此书《中国文学史话》,实际上是胡兰成给仙枝、朱天文等年轻弟子的文学教材。
胡兰成(1906—1981 ),出生于浙江嵊县胡村,卒于日本东京。青年时代曾于燕京大学旁听课程,后在浙江、广西等地任教。抗战时任《中华日报》总主笔等职,期间与张爱玲结婚。1974年受聘为台湾中国文化学院终身教授,其文学才能影响深远,日本和中国的部分作家颇受其影响。晚年与唐君毅、钱穆、牟宗三、徐复观、冈洁、汤川秀树、川端康成等人过从甚密。著有中文著作《山河岁月》《今生今世》《革命要诗与学问》《禅是一枝花》《中国的礼乐风景》《中国文学史话》《今日何日兮》等,日文著作《自然学》《建国新书》《心经随喜》《天人之际》等。
只能说胡才子作为传统文人,文学素养是不用质疑的,但是其中对与张爱玲的叙述夹杂的厉害,难道征服一个女人就这么值得一辈子津津乐道么?
评分对于胡老头儿的书,以前一本都没读过 但对他的生平和感情生活 倒是知道的不少 总之 尤其在大陆来说 大部分关于其的评价都是负面的 因了这“知道的不少” 我一直不愿意读他的只言片语 无聊之至时 翻开这本书 作为“史话”的书 竟可以让我手不释卷 实属不易 两天一口气看...
评分也许因为先看了他的《今生今世》,对他的认识先有了个框框。总觉得他的观点不够全面和公正。不过字里行间,仍看的出作者对中国文学的很深的研究,因此,还是值得一读。
评分以前看《今生今世》,还较为同意“人可废文不可废”的轱辘话,虽然那书 也是先以好词好语集锦为底展现一个文艺老年的流氓理想。 没有想到,文艺老年越老越轻率,文学史话简直把中西文学当成他手里的阴阳,他俩眼一抹黑或者一翻白,就想到哪就撤到哪,所有的论点都不需要论证,...
评分一本《中国文学史话》虽不足以给胡兰成赢来多大的名头,起码使人们不至产生过深的误会。《论语》里说到识人,要察其言,观其行,应该是不错的。而说到误会,我想到了辜鸿铭。历史书上“五四”一节的小字部分,用“顽固”、“迂腐”几字便概括了其人。后来我有机会看《辜鸿铭文...
读胡兰成《中国文学史话》毕,有如游乐场:拔河、拉大锯,过山车,大转盘,或玩跷跷板。一方面,我佩服他对文学的那种通感,也可以说是一种嗅觉。从《诗》《书》一直说到明清小说,欢喜不尽,蕴藉不尽,亦能说到点子上。另一方面,对于文化他是持东方主体论的,我亦然,但谨慎,不能迷糊,被他牵着走。对于故实史料,亦多有粗疏之处。他的文字是自喜,木心则是自恋。
评分怎么说呢,嗨……
评分好差,比木心的文学回忆录还差。
评分觉得没有《山河岁月》好。胡兰成太有灵气了,以致于飘飘然,以他一生的学问都没能镇得住。
评分胡兰成用“风、兴、气、息”之类中国传统文论概念来梳理中国文学史,算是别致,论《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片段算精彩。但这也算不得什么创见,因为中国文学的问题恰恰就是:1,文论里这类模糊概念太多,对文学写作指导不出所以然;2,文学创作上太讲究跌宕自喜,很多感情(颓废虚无)被乐感文化给圆化了,缺乏悲剧冲撞。胡兰成可以把五胡乱华看作华夏文化的反题,把隋唐看作华夏文化的合题,为什么不可以把今日之西方文化影响也看作一个反题,冀望华夏文明复兴的合题呢?胡氏分别心太强,对欧美文学又外行,他变低欧美文学和吹捧朱天心正在成为一个笑话。下编中论鲁迅、周作人、张爱玲以及随笔六则倒情理圆融,很是可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