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8日,在巡迴推介暢銷迴憶錄《希奇22:迴憶錄》時,剋裏斯托弗·希欽斯在紐約的酒店房間裏感到胸部劇痛。就像他在《名利場》雜誌的專欄中寫道的:他突然發現自己被護送著“從健康人的國度穿越蠻荒的邊界,到達病患之地”。他寫瞭關於自己患病的係列專欄,獲奬無數,這是其中的第一篇。後來的19個月,直至他2011年12月15日在休斯敦逝世,希欽斯筆耕不輟,寫瞭大量精彩的政論文章和文化評述,他在極端情況下仍然齣産上乘作品的能力令讀者震驚。
在與食道癌作戰的苦難曆程中,希欽斯堅決勇敢地拒絕宗教的慰藉,寜願直視死亡。他以銳利生動的筆觸描述疼痛,討論種種禁忌,探索疾病如何徹底改變一個人的經曆和我們與周遭世界的關係。他的講述引人入勝。當癌癥侵略他的身體,逼迫他努力去理解死亡之謎,他把個人的境遇轉化為哲學的沉思,並擁抱一切的人類情感。
《人之將死》是一個榜樣,它講述一個人如何拒絕在未知麵前畏縮,並以洞察的目光審視人類的睏境。希欽斯的自白簡潔生動,犀利的智慧貫穿始終。這是一部英勇而清醒的文學作品,是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肯定。
剋裏斯托弗·希欽斯 Christopher Hitchens,美國人,專欄作者、記者、評論員、隨筆作傢,《名利場》雜誌、《石闆》雜誌、《新政治傢》雜誌、《紐約時報書評》和《大西洋月刊》等雜誌的特約編輯、撰稿人,作品不計其數,還包括國 際暢銷書 《神不偉大:宗教如何毒害一切》、《希奇22:迴憶錄》和《有待商榷》等。“全球百大公知”排名第五;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十大“入侵”美國的英國人。他於2011年12月15日逝世。去世一年多以來,幾乎每周,他還在被《紐約時報》和其他媒體提及或引述。
我怎么没有像众人所认为的觉得此书有多么好呢,难道是我感觉迟钝。 除了语言有点小聪慧,没有觉得大的篇章有出色特异之处。 当然除非我也处于同样的状况,否则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甘辛。 还有字大行稀,纸厚量少,不知算不算商业欺诈,我脚着希钦斯在天之灵也不会允许自己的书这...
評分流动的生活 我们的恐惧 在我们的印象中,生于1925年的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似乎应该属于过去的20世纪,他见证了无数的灾难和战争,但从未放弃过跟上生活的潮流与步伐。《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这本著作,取自于他在2008年至2009年间给《女性共和国》杂志写的专栏...
評分编辑心水 按照谢林的说法,构成哲学的,应该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不是像宗教哲学、艺术哲学……乃至健康哲学、金钱哲学这样零零碎碎、各自为政的;即便是实行某一种分类法,涉及的也只是一个“幂次”的问题。原来是一块大饼,掰一块下来,虽然小了点儿,也还是那块饼,...
評分当编辑朋友寄来一堆新书,我仅凭标题,先抽出了这本《人之将死》。我对死亡充满了兴趣,对与死亡有关的事也充满了兴趣。战争、谋杀、遗言和墓地,这一切都令我着迷。在我看来,死亡最能迫使人们显露出真实的本性,去回答那些基本的人生哲学问题。 濒死体验像一次奇异旅...
評分诗人里尔克 (Rainer Maria Rilke)曾给想当作家的青年提供这样的人生建议:“向自己坦白,若被禁止写作你是否就无法活下去了?答案若是肯定的,那你就围绕这个必要性来规划你的人生。” 克里斯托弗·希金斯(Christopher Hitchens)的回答是肯定的。《人之将...
這齣版社太惡心瞭 硬把這書撐到130頁!
评分麵對可能殺死自己的絕癥,身體由朋友轉為中立轉為敵人,除非親歷否則無法想像的痛苦,即使最終不能殺死你,也不會讓你變得更加強大(至少在肉體上隻會更加虛弱),而更多的情況是,在經受這些疼痛之後,仍舊步嚮死亡。盲目的樂觀和勵誌並不是堅強,倒像是重病幷發的癔癥。唯一能做的也許就是像作者一樣,繼續保持自己人生的完整性,不因厄運絕癥而有所改變,就像在街角遇見神交已久素未謀麵的老朋友,微笑打個招呼:“哦,你來瞭。”然後順其自然走嚮終點。(又,3.8萬字,能字大行稀紙厚精裝的做齣這麼厚一本來,中信也頗為不易。編者和譯者的註釋做得很仔細,但譯文本身卻實在有點生澀。)
评分一定抽時間寫個書評
评分最後一章是最真實的思想碎片。
评分內容不知所雲,封麵設計有範兒,內文排版坑爹,是讓人驚嘆“窩靠這樣也可以”的那種坑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