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6月8日,在巡回推介畅销回忆录《希奇22:回忆录》时,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在纽约的酒店房间里感到胸部剧痛。就像他在《名利场》杂志的专栏中写道的:他突然发现自己被护送着“从健康人的国度穿越蛮荒的边界,到达病患之地”。他写了关于自己患病的系列专栏,获奖无数,这是其中的第一篇。后来的19个月,直至他2011年12月15日在休斯敦逝世,希钦斯笔耕不辍,写了大量精彩的政论文章和文化评述,他在极端情况下仍然出产上乘作品的能力令读者震惊。
在与食道癌作战的苦难历程中,希钦斯坚决勇敢地拒绝宗教的慰藉,宁愿直视死亡。他以锐利生动的笔触描述疼痛,讨论种种禁忌,探索疾病如何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经历和我们与周遭世界的关系。他的讲述引人入胜。当癌症侵略他的身体,逼迫他努力去理解死亡之谜,他把个人的境遇转化为哲学的沉思,并拥抱一切的人类情感。
《人之将死》是一个榜样,它讲述一个人如何拒绝在未知面前畏缩,并以洞察的目光审视人类的困境。希钦斯的自白简洁生动,犀利的智慧贯穿始终。这是一部英勇而清醒的文学作品,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Christopher Hitchens,美国人,专栏作者、记者、评论员、随笔作家,《名利场》杂志、《石板》杂志、《新政治家》杂志、《纽约时报书评》和《大西洋月刊》等杂志的特约编辑、撰稿人,作品不计其数,还包括国 际畅销书 《神不伟大:宗教如何毒害一切》、《希奇22:回忆录》和《有待商榷》等。“全球百大公知”排名第五;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十大“入侵”美国的英国人。他于2011年12月15日逝世。去世一年多以来,几乎每周,他还在被《纽约时报》和其他媒体提及或引述。
最让我感触的是作者在临终阶段仍然没有放弃批判的思考和探索,关于宗教,关于问候……他尽管痛苦,写下的文字却不露一丝悲伤和自怜,反而充满理性和睿智。 最后未整理成章的手记,更是残酷的展现了他临死前的身体状态,也让人更敬佩于他的意志力。手记戛然而止,好像仅仅是累了...
评分《人之将死》记录的是克里斯托弗•希钦斯一生中最后的一段时光。不同于《相约星期二》中老莫里的坦然,也不同于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的凄美,希钦斯在这段时光中依旧充满着斗志。只不过这一次,他的对手——死亡——是无法战胜的。 希钦斯一生都是个斗士。号称是当代最狷...
评分☆这最后的文字,没有一丝伤感或自怜,是希钦斯最后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 ——格里登•卡特,《名利场》杂志主编 省省吧,那些名不副实的心灵鸡汤 与死神正面交手的真实记录 拒绝展览、拒绝做戏的生命书写
评分最让我感触的是作者在临终阶段仍然没有放弃批判的思考和探索,关于宗教,关于问候……他尽管痛苦,写下的文字却不露一丝悲伤和自怜,反而充满理性和睿智。 最后未整理成章的手记,更是残酷的展现了他临死前的身体状态,也让人更敬佩于他的意志力。手记戛然而止,好像仅仅是累了...
评分P6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临终阶段论: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P9 你肯定听到过这句话:人们不是得了癌症,他们只是据说在跟癌症斗争。没有哪位祝福者会漏掉那个战斗的形象:你能战胜它。这甚至出现在斗癌失败者的讣告里,仿佛你可以理性...
书还好,文字和行间距都太大,3万多字居然凑了147页,难为编辑了,有注水“嫌疑”(真希望只是嫌疑),稍有失望。
评分最后一章是最真实的思想碎片。
评分终极问题,应景。另外,这是在英语课上读完的...
评分内容不知所云,封面设计有范儿,内文排版坑爹,是让人惊叹“窝靠这样也可以”的那种坑爹
评分而我期待的是《希奇22:回忆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