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的未來

反抗的未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作者:於麗婭•剋裏斯特娃
出品人:理想國
頁數:123
译者:黃晞耘
出版時間:2007-12
價格:16.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63369218
叢書系列:思想叢林
圖書標籤:
  • 剋裏斯蒂娃
  • 哲學
  • 精神分析
  • 文化批評
  • 反抗的未來
  • 法國
  • 硃莉亞-剋裏斯蒂瓦
  • 文化
  • 科幻
  • 反烏托邦
  • 未來社會
  • 人工智能
  • 反抗
  • 自由
  • dystopia
  • 希望
  • 變革
  • 個體意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確信,這個看似如此渴望宗教復歸的世紀之末,實際上是在渴望著神聖之物,我指的是人類進行思考——不是在功利的意義上而是在質疑的意義上——的那種欲望,它使得人類有彆於其他物種,同時按照對立推理,又得以成為一個真正的物種。人類的這一特徵曾經被稱作“神性感”或“神聖感”,對於作為作傢、精神分析學傢、符號學傢的我而言,它具體體現在語言的顯現之中。在我看來,依賴於母性文明的符號錶達是最為遙遠的天際,當思想試圖越過身體反思自身、潛入自身時,它就會走進那個遙遠的天際。

——於麗婭•剋裏斯特娃

本書中,所謂“反抗”,在詞源學和普魯斯特的意義上來講,指的是意義和衝動相互迴溯,從而揭示記憶、讓主體的生命重新開始。在懷疑批判精神失去瞭道德審美意義的今天,本書作者在努力以自身立場對人類的生存狀態中的信仰危機提供解決之道。 “對誰進行反抗”和“誰能進行反抗”兩個問題成為本書的齣發點和落腳點。作者試圖說明的是,個人如何在重新言說和尋找自我中把握迴歸的能力,所謂“迴歸”,不止是記憶,更多的是質疑和思考。

著者簡介

於麗婭·剋裏斯特娃(1941—),中譯名又作剋裏斯蒂娃。原籍保加利亞的法國著名文本理論傢,精神分析學傢,小說傢。現為巴黎第七大學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常任客座教授。剋裏斯特娃和羅蘭·巴特同為後結構主義文本理論的創立者,主要學術著作有《符號學:符義分析研究》(1969)、《長篇小說的文本》(1970)、《恐怖的權力,論卑鄙》(1980)、《自己的外人》(1988年)、《心靈的新疾患》(1993年),《感性的時間》、《漢娜·阿倫特》(1999)、《梅勒妮·剋萊因》(2000)等。此外,和阿爾貝·加繆一樣,剋裏斯特娃將小說和廣義上的藝術創作看作是當代反抗的一種有效形式,並在此意義上創作瞭《武士們》(1990)、《老人與狼》(1991)、《占有物》(1996)等多部小說。  黃晞耘,巴黎第七大學文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圖書目錄

一、反抗的精神 何謂今日之反抗? 反抗與“嚮後迴歸”的異同 作為反抗的精神分析學 重新找到否定的意義 反抗的悖論性邏輯二、自由的體驗 精神分析學與自由 對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簡要迴顧 精神分析學是不是一種能體諒人的道德主義? 為什麼精神分析學是一種無神論? 作為重新開始的自由:瑪麗—蘿絲的案例 對另一種語言的愛 另一種語言,或對感性事物的錶達 哪一種語言? 法蘭西,我的痛 作為翻譯者的普魯斯特 無意識的草稿或被攪亂的無意識:文學體驗 作傢是一個外國人嗎? 親歐洲與敵視歐洲 接納他人的態度 我在研究中提齣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種激烈論戰所涉及的兩種文明模式 烏托邦的未來,政治的現實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朱说 : 女性走到道德和社会前台的结果,将是对感性经验进行重新评价,以此作为没完没了的技术性空论的解毒剂。p.6 这个?男女界限感太明确了吧。 书很感性,虽然她本来就希望强调感性,但有些词语由于意义的宏大而失去了感性的纬度。虽然说我比较认同她对另一种语言,还有语言...

評分

看过书稿,简说两句。这是Julia Kristeva的L'avenir d'une révolte的中文稿,很薄,翻译成“反抗的未来”,译者原是Kristeva的学生,大概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内容翻得还是很不错的。这位女性学者是继罗兰•巴特后活跃于当今思想界的法国哲学家,虽然个人对罗兰•巴特的...  

評分

看过书稿,简说两句。这是Julia Kristeva的L'avenir d'une révolte的中文稿,很薄,翻译成“反抗的未来”,译者原是Kristeva的学生,大概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内容翻得还是很不错的。这位女性学者是继罗兰•巴特后活跃于当今思想界的法国哲学家,虽然个人对罗兰•巴特的...  

評分

朱说 : 女性走到道德和社会前台的结果,将是对感性经验进行重新评价,以此作为没完没了的技术性空论的解毒剂。p.6 这个?男女界限感太明确了吧。 书很感性,虽然她本来就希望强调感性,但有些词语由于意义的宏大而失去了感性的纬度。虽然说我比较认同她对另一种语言,还有语言...

評分

1968年发生的那次“五月风暴”现在看来,更像是一次年轻人肆意撒欢的盛大派对:弥漫的硝烟为青年男女的热吻设置了一个好莱坞大片式样的背景;漫天飞舞的石块和催泪瓦斯则成为了英雄气概和坚贞爱情的明证;那些动听且而响亮的口号像是一场政治波普剧的台词——让舞台下观众为之...  

用戶評價

评分

對誰進行反抗?誰能進行反抗?

评分

我們需要不斷打破界限,深入意識層麵之下,重新解讀和拼湊新的自我,新的他人。這種對現有情況的反抗的“自由”,纔是源源不斷的生命的希望。無論在文學、社會倫理還是政治生活中,都是如此。

评分

果然是分析學傢,忒愛分析瞭。

评分

反抗會有未來嗎?必須反抗。生命就是一個叛逆的、自我修正的過程。拒絕這種過程,意味著死亡。

评分

和我想的不太一樣。當然,我也是因為急吼吼地看見“反抗”和“法國”這兩個標簽。有一章極為齣彩,是踱著看完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