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于1984年在三联书店初版,作为冯友兰的回忆录,所述起自19世纪90年代,迄于20世纪80年代,恰为中国历史急剧发展之年代。作者忆往思,述旧闻,怀古人,望来者,分四部分:社会(志环境)、哲学(明专业)、大学(论教育)、展望(申信心)。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28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研究哲学的人,通常都比较看通世界上的人事万物。所以做人就有点像红楼里的宝钗,懂得乖巧。冯友兰就大有点大智若愚的味道,不仅在他对待不同政局政治之间表现得明显,在学术上也是如此。 中庸中庸啊,只是明灯恐怕还是有的,只是他在心里罢了。
评分 评分做人做事有三个境界,自然而得为上,刻意图之为中,迫于形势为下。 冯友兰先生做学问,由中而上,由上转下; 先生做人,本想自然而得取其上,于是并无苛求,自然失之于中,实际往往迫于形势,碍于情面,最终取乎其下。 说做学问。 二三十年代...
评分文章的某些部分简直可以跳过 涉及到某些言论不便提起 读过的人应该都能感觉到 本就是唯心主义哲学 何必一定要强加上这些部分 如果是历史所逼 环境所迫 何苦一定要在晚年自序里提起? 人是要有傲骨的 文人起码也要有点风骨 要在这些文人中找个类比的 郭沫若是冯友兰的加强版 鲁迅...
评分预读冯友兰者,当先读此书
评分这书写得,太像做检查了。神马时候谁弄个港版的《中国哲学史》最后一卷来看看?
评分他也只是个典型的文人,会说不做
评分大学在图书馆翻书的一大好处是无意中发现很对自己胃口的好书,此书大学翻看时,写冯父任职之晚清衙门如一小皇城,此一细节印象极深,今日乃买此简体竖排八四年初版,一阅而过,仍觉一二章记清末民国社会内容最佳,细节饱满,胜过一切理论历史读物,而建国后之社会,无非就如鲁迅说的安分守己和冯自说的见机而行,一个不断洗脑的过程,但也有很多让人唏嘘的历史细节。哲学一章讲四境界和抽象继承极佳。大学一章可算社会章的补充,里面很多细节已经成为著名的民国学界掌故,后人每不知出自此书耳。
评分呵呵!知识分子顺应政治,是不是必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