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原人》:“冯友兰作品精选”收入作者大部分重要论著,由三联书店分两辑出版。先行付梓的第一辑七种是:《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上六种即“贞元六书”)和《南渡集》;这几部书写于1938年到1946年间。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一九一五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一九二四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一九四六年赴美任客座教授。一九四七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一九五二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学的价值。四十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一九四九年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第一章 觉解 3 意义在于了解 5 了解必依概念 6 无了解就是无概念的经验。是一个浑沌。 概念无知觉是空的,知觉无概念是盲的。 7 无经验的概念可以算是空的。(名言的知识)。 8 有经验才可能恍然大悟,能别有意味 9 对事物(之 理)的完全了解,理论上可能,现实里不可能。 10 ...
评分一日,朋友说最近对一事比较纳闷:一旧日同窗,为了拉点小生意好“供养”大房子,闹得周边一圈鸡飞狗跳。她想不通从前那么蕙质兰心的一个人,缘何至此?我说我也纳闷好久啦,瞧瞧祖父母辈活得那叫一个从容,父母辈那叫一个坦荡荡,我辈怎么就一副仓皇狼狈相?只会大呼,这...
评分想象一个从青藏高原处发源的一颗沙石,顺着江流而下,期间流过广阔的平原,最终从长江入海口流入大海。这颗沙石若有知觉,必能感悟到它这一路的行程是整个江河运动的一部分,是自同于其江水流行的。 同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有些也有类似的知觉。他们觉解自...
评分值得一读再读。 是开拓眼界的一本好书。 ——尽管冯友兰做的基本上是梳理性的工作。 现在已经把书买了下来,准备再看一次。 感觉有些地方讲得还不够透彻,不到位。剩下的,得靠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了……
评分前两本显得更闲散,新原人又回归了较系统的哲学体系,冯友兰先生自己说这本是紧跟新理学的。全书的核心,在于提出了人生的四重境界说,即自然,功利,道德,天地。而这四重境界之区分标准,则在于全文开头所讨论的“觉解程度”
关于人生的境界.
评分冯先生是指路明灯
评分冯先生的书,一定是名不虚传的。
评分知易行难。
评分将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层次。其中在天地境界中的人,不仅觉解到人的社会性,自己应当做一个社会人,而且觉解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人不但应在社会中,堂堂地做一个人;亦应于宇宙间,堂堂地做一个人。从艺术之维上看,冯友兰的天地境界可以被看做一种艺术境界,它体现为一种哲性的艺术美或艺术的哲性美。这种哲性的艺术美即叶朗先生所讲的意境。按他的说法,意境与意象是不同的。意象可以看做是情与景的交融,而意境则是一种“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它蕴涵了浓郁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因此,我们可以说,‘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⑥艺术中意境的这种形而上学性使得它成为一种哲性的艺术美。在冯友兰用诗的言说及文学艺术类比的方式所论及的天地境界中,呈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