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钱穆先生1961年在香港的8次演讲汇集而成,从通史和文化史的总题及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学术史、历史人物、历史地理等6个分题言简意赅地论述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大意与方法。实为作者此后30年史学见解之本源所在,变可视为钱穆先生对中国史学大纲要义的简要叙述。
本书主要意义而分本讲演为八题。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最后是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其主要之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其主要内容,而以文化为其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
钱穆(1895-1990年),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除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这本史学著作让我更多看到的则是知识分子与学术的另一面。 在大师辈出的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使得中国人对于本国文化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不消说,在这种氛围下,产生出的历史观是何等的扭曲与暴戾。在对中华文明“否定一切”及呼吁全盘西化的浪...
评分 评分市面上《中国历史研究法》有两种:梁启超的和钱穆的。两者不免被人拿来比较。梁氏《研究》,从何谓历史、历史的意义、史学界、史料的分类价值搜集鉴别等,为我们清晰明了了做史学研究的种种注意处,而读钱穆《研究》,更多的是为我们阐明了为什么要研究历史,以及中国历史背后...
评分为什么说乱世出的人才多? 钱穆先生说:“中国历史人物,似乎衰乱世更多过了治盛世,又且强过了治盛世。” 钱穆先生采取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主要例子是孔子、朱熹等等名人。 譬如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人物。但他生于春秋末期的衰乱世,霸业已尽,时代将变。 尤其在南...
评分钱老先生的观点其实很容易可以归纳;这本书里不少内容在其他书里已有提及;虽名曰方法实则涉及方法之处并不多,倒是小故事很不少
评分宾四先生对中国真是爱得深沉,也充满了民族自豪感,他治史的态度和方法更是广为人称赞。他对中共的态度也很鲜明,不过,治史之人更能明白历史的裁判之力,无需多言。本书强调的几点无非是,要系统地全局地动态地文化地去考察历史,尤其要把握特殊性,审慎思考。话说回来,他反对唯物史观,那他对历史之变是如何解释的?不过,宾四先生算是示范了如何做“有思想的学术”了。自己要补的太多了。(所读者为三联01版)
评分钱老先生的观点其实很容易可以归纳;这本书里不少内容在其他书里已有提及;虽名曰方法实则涉及方法之处并不多,倒是小故事很不少
评分钱老先生的观点其实很容易可以归纳;这本书里不少内容在其他书里已有提及;虽名曰方法实则涉及方法之处并不多,倒是小故事很不少
评分本书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香港的八次演讲的汇集,分门别类地简单叙述了他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以及在研究国史时采用的方法。钱先生无疑是典型的传统史学家的代表,他对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化有着传统中国文人所具备的情怀,可以从他的言语中感受到他强烈的民族精神。书中一切专题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文化”这条主线展开,并且始终保持着宽广的视野范围,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有着很高深的境界。钱先生无疑是一代国学大师,这本书对于了解他的史学思想有一定的价值,但与此同时必须指出,先生在书中对马克思的一些质疑与否定,从我个人而言,感觉有待商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