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本书作者每月在德国的日报上发表关于值得瞩目的当代人物的写真文章,这些人物都以特殊的方式承担着一种理念或一个项目的实现,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着思考。本书所采访的德语国家32位各行各业公认的专家中,约半数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著名人物和新兴应用科学领域的代表,另一半则活跃在全然普通而实用的行当中,也有少数人从事着具有异国情调的职业。在对被访的专业领域进行简介、描述其职业活动之后,有更加私人化的第二次采访中,作者只是偶尔提问或插话,而任被访者自由呈现,甚至会诱导出激烈的抗辩——这些行家不仅具有非同寻常的渊博知识,谈到自己的工作尤其热情满怀。
作者以对细节训练有素的眼光描写各次访谈的环境,且始终保持着某种距离,从不做出评价,以致读者常常会忘记提问者的存在。无论是管道工还是理论物理学家,助产士还是法医,透过善解人意的女提问者的眼睛,极端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领域得以呈现,堪称周密、审慎。
丁娜,北京人,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七七级毕业,普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德文编辑,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1995年起从事翻译工作至今,有近百万字文学与社科方面的译作。现居慕尼黑。
值得看! 大部分人的大部分不眠时间其实都是在工作着的,不过多少人会耐心的去收纳提炼这当中的状态和情感呢?<寻访行家>做了这件事情.可贵的是透过这本书向我们展示的那许多或许此生都无法经历的异彩纷呈的人生,与职业相系的人生.
评分从本书中可以看到一些专家学者的职业道德和良知,正因为有了这份职业道德和良知,所以他们能享受自己的工作,而我们身陷工作的诟病中,不敢放言,不能自拔,天天浑浑然
评分这本书我通过杂志推荐看到的 新奇 稀奇 古怪满足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 我觉得笔者写的过于晦涩 人物传记采访,语言平实之外,再加上一些小故事小情绪 会有更有味道 个人之见。所以说一半喜一半忧
评分一本既严谨又有趣的书。 不过我觉得书的整体装帧都不怎么样,甚至可以用枯燥无味来形容,这么精彩有趣的书怎么会有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书衣呢?不知道德国版的是什么样?
评分花了两个礼拜,终于把此书读完,期间不乏反复读了多遍的篇章. 丰富的人物及行业介绍,打开了一扇丰富的门.
每个专题都很好,只是不太适应外国的语言和翻译。
评分有料
评分家父所购三联的书,封面设计极佳(糙面纸),内页大小字注释照片等配合得也好。其实这是一本将报纸上的访谈编结成集的书儿。颇厚,篇目也多,很耐读,内容上也五花八门,职业上的经历和印象,都很真实。令我感兴趣的是:法医,妓女,水管工,走钢丝的peggy(印象深刻),燕尾服裁缝,标本师(印象深刻),天体物理学家,炸弹专家(印象深刻),以及那位唯一没有留下照片的、患癌症的某个学家(印象极深刻)。丁娜等人的翻译极好。
评分行家谈到自己行业的细节,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比如杂技演员踩钢丝的时候需要记住自己来时的脚印,下水管道出现很多香肠时准是因为刚停了电,拆弹时拧开油脂密封的螺丝时恐怖的嘶嘶声…跟着作者的视角和耳朵可以蛮全面地了解被访者,但她成功让自己消失掉,只偶尔出现说一些犀利的三言两语。可以在书中感受到德国浓郁的学徒出师的风味,一门手艺一做就是一辈子,甚至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评分库布里克书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