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人文精选:菊与刀》中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两种颇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历史事件入手分析了日本社会的等级、习俗、教育等,力图透析日本,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
本尼迪克特(1887—1948) 美国民族学家、女诗人。本尼迪克特是美国人类历史学派开创人博厄斯的学生,也是其学术继承人。她192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1936年起代理哥大人类学系主任。她与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她的代表作是《文化模式》(1934)和《菊与刀》(1946)。《菊与刀》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
陆 征 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后赴美深造,获得密歇根大学的信息学硕士学位。现任职于旧金山大学图书馆,从事数字化图书馆的工作。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提起了解日本,肯定就会有人推荐《菊与刀》,并且他还说不定会绘声绘色的说,这本书是一位美国专家对日本国民性的深刻解读,在后续的岁月里成为连日本人都认可的大作。据说要了解日本,这本书不可不读。所谓一手持菊,一手握剑的形象也被中国很多作者所热切...
评分 评分中日文明在外表上看来极为相似,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和文字律令,也体现在精神层面的佛教信仰和儒家礼仪。但当两个文明逐步向现代过渡之时,却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日本很快就完成了自上而下的、令人诧异的变革,而中国却在守旧与进步之间步履蹒跚。两者的表现与各自的现代化起点...
评分对于日本,我们这代人实在感情复杂。从小受的国家主义教育令人始终不忘历史的耻辱,最早接触的日本人形象是抗战题材电影上留着小胡子、愚蠢又凶残的日本军官,听到最多的日语是咬牙切齿的“八格呀路”;可是时间推移,这种单一印象受到无数信息的冲击和篡改,日本的电子产品是...
评分追求“自然融入压抑”的自由。
评分菊与刀 安全感和自尊的需要
评分看完就明白了为什么日本整个社会大体都是很稳定的。而有的日本人表现的却很压抑。再后来也明白了每个社会最好的形态以及最坏的形态也就是自得其所,找到自己的位置,可能导致的是社会的稳定但也是无形阶级的束缚。人在自己的阶层中上不去也下不去,还要不断安慰自己这就是自己的位置,或者依靠着这个来辩解自己的不奋斗,加上内心早已隐约深知很多东西还真不是自己选择的,是好事吗。
评分看完就明白了为什么日本整个社会大体都是很稳定的。而有的日本人表现的却很压抑。再后来也明白了每个社会最好的形态以及最坏的形态也就是自得其所,找到自己的位置,可能导致的是社会的稳定但也是无形阶级的束缚。人在自己的阶层中上不去也下不去,还要不断安慰自己这就是自己的位置,或者依靠着这个来辩解自己的不奋斗,加上内心早已隐约深知很多东西还真不是自己选择的,是好事吗。
评分过誉了,不认同作者的某些观点,日本毕竟是中国几千年的邻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