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人文精选:菊与刀》中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两种颇具象征意义的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从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历史事件入手分析了日本社会的等级、习俗、教育等,力图透析日本,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
本尼迪克特(1887—1948) 美国民族学家、女诗人。本尼迪克特是美国人类历史学派开创人博厄斯的学生,也是其学术继承人。她192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1936年起代理哥大人类学系主任。她与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她的代表作是《文化模式》(1934)和《菊与刀》(1946)。《菊与刀》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
陆 征 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后赴美深造,获得密歇根大学的信息学硕士学位。现任职于旧金山大学图书馆,从事数字化图书馆的工作。
按:不知大家手中的《菊与刀》有无这篇文章在附录,川岛武宜的评论是我手头能见到的相关文章中最具学术性和批判性的。本文在高度肯定本尼迪克特的学识能力、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同时,不光从细节问题上指出了若干问题,还指出了本书的一些方法局限,比如历史视角的缺失、将日...
评分对于日本,我们这代人实在感情复杂。从小受的国家主义教育令人始终不忘历史的耻辱,最早接触的日本人形象是抗战题材电影上留着小胡子、愚蠢又凶残的日本军官,听到最多的日语是咬牙切齿的“八格呀路”;可是时间推移,这种单一印象受到无数信息的冲击和篡改,日本的电子产品是...
评分 评分从人类学的角度,日本人的为人到底遵循什么样的内部逻辑?这本书试图找出答案。 距离鲁思写作这本书已经过去50年了。50年,对于日本这个能够轻易从行为上"从一个极端转为另一个极端"(鲁思语)的民族来说,很多表面上的东西也许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是此书中提到的日本民族的...
评分最近花了五天看了一本书,名曰《菊与刀》。与自身状态相比,我觉得这次行动很迅速,相比于以前半个学期磨掉的《吾国吾民》,算是质的进步。起码我的行为反馈给我自己,我再一次乐学了。 刚刚看完,趁着大脑还有些余热,写下点真切的感想,不论怎么样,多一种交流,多一种思想...
很理论的展现了日本人的思想生活,菊和刀,最能作为代表。存在即是合理,天皇主义无疑成了思想春药,欲罢不能。再说下去,会不会被当成反动言论呢~
评分匆匆翻过,感觉到了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亲缘性,很多地方很像,但显然作者对中国文化有些许的误读。感兴趣的是日本人“自我训练”和教育子女的部分,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人对“恩”的看重,日本人心理确实十分细腻,引用《哥儿》的例子太形象了,国人有一部分性格也是如此,把恩情看作资本与要挟,难免沉重。还会再看,许多内容有待实际体验与观看,纸上得来终觉浅。
评分《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林出版社 2015年7月版本 本书的脉络根据目录直观可见,很好地概括了每一章节的中心思想。不同版本的目录表达上有所出入,总体意思变动不大。 第一章初看无聊,看完整本书就会发现,第一章是非常有用的方法论,适合研究国家、地方的民族性格、文化风俗等。 整本书看完能对日本人的性格、人文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成书距离现今已有70余年,随着日本社会发展,其国人性格、社会风气等不断发生变化,书中许多结论稍显不合时宜。
评分其实我真的觉得没法读完。觉得作者的观察还是很有限。
评分耻感文化。。嘛,中国人也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