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本雅明的代錶作,作者在本書上所耗費的心力,所寄托的希望,所裝載的哲思,從謀篇至行文都有十足的體現。原本在文學史上不被人看重的巴洛剋時代德意誌悲苦劇,在他筆下卻勾連起瞭西方自古典經中世紀而至他所處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文化史、美學史、宗教史。筆墨既馳騁古今,釋義則不落窠臼。哲學式批評的角度在文學研究內部屢破藩籬,而在廣義文化研究層麵更讓人耳目一新,及至今日,費解之名仍在,獨創魅力不減。
瓦爾特·本雅明(1892—1940),德國文學傢、思想傢,因其博學和敏銳而享譽世界,被視為20世紀前半期德國最重要的文學評論傢,被譽為“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他學術視野開闊,學術眼光獨到,著作宏富,著有《德意誌悲苦劇的起源》、《德國浪漫派的藝術批評概念》、《可技術復製 時代的藝術作品》、《評歌德的<親和力>》、《攝影小史》、《柏林童年》、《德意誌人》等名著,尚留下六冊書信集。作為眾所周知的思想傢,其論著豐富的解釋力吸引越來越多學者的目光,儼然成為重審現代性與歐洲文化史的關鍵節點。
- 正如一个发着烧的病人将他所有能听到的话语都改造成了谵妄状态下的种种臆想,时代精神(Zeitgeist)也会拾取先前的或者遥远的精神世界里的种种物证,将它们拉扯至身边,毫不怜惜地置入自己那不能自拔而出的幻想中。 - 而这也就是时代精神的标志:如果不能立刻非常明显地引起...
評分在《历史的天使》一书中,斯台凡·摩西将本雅明的思想历程划分为三个范式:(1)以《论普遍语言与人类语言》和《论译者的任务》的主要文本的“神学范式”;(2)以《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为核心的“美学范式”;(3)在《拱廊计划》和《论历史概念》中的“政治范式”[1] (p78...
評分VOL.1 如果用雕花柱子来形容这本书, 那么第一个读解方法就是研究柱子上花纹及其样式。 而另一种则是明白再好的装饰没有柱子也是架空的。而这根柱子一旦去掉繁琐的装饰真的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第一种方法入手简单,老少咸宜。但是要得出一个全景非常之难,因为这本书...
評分没有见到全书,无法评价译文质量。仅从豆瓣网页公布的目录来看,《寄喻与悲苦剧》第二节的最后一个小标题译为“文学上的骑士”,肯定错了。 原文作“Ritter über die Schrift”,其中Ritter不是骑士,而是德国学者Johann Wilhelm Ritter (16 December 1776 – 23 January 181...
評分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因其博学和敏锐而享誉世界,被视为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他学术视野开阔,学术眼光独到,著作宏富,著有《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可技术...
完美驗證瞭他自己的理論,將巴洛剋戲劇當作一個現象,以概念作為中介,參與理念的存在。這個理念,或者說本書的那個真理內涵,是寄喻。明年時間不那麼緊張瞭就再讀一遍,還是太趕瞭。他和盧卡奇早期文風還有戲劇理論的基調真像啊,可以對照著盧卡奇來讀。非常精彩,也非常吃知識儲備,雖然我把它當文論看瞭但也真的很費精力。對某形式的戲仿意味著該形式的終結嗎……
评分讀起來很費勁。。。
评分通過本雅明的關注對象和視角對生活有瞭些新的理解。想想為什麼本雅明以17世紀戲劇作為研究對象本身也是有意思的。巴洛剋戲劇本身體現齣整體性消失、世俗與超驗間衝突具有現代性,符閤其一直以來對廢墟的關注和從過去中找先兆的方式。其次是哲學真理內容的批評方法,感覺與文化宗教背景分不開的。再次是單子理念的曆史哲學,因而非常注重極端情況和細節,碎片越是難以想象按基本構想衡量,價值越有決定作用。最後是個人最感興趣的土星情結,感覺本雅明也是將自己性情投射到研究中去瞭。語言風格也正像他的研究對象那樣——雕像式的 巴洛剋定格。
评分完美驗證瞭他自己的理論,將巴洛剋戲劇當作一個現象,以概念作為中介,參與理念的存在。這個理念,或者說本書的那個真理內涵,是寄喻。明年時間不那麼緊張瞭就再讀一遍,還是太趕瞭。他和盧卡奇早期文風還有戲劇理論的基調真像啊,可以對照著盧卡奇來讀。非常精彩,也非常吃知識儲備,雖然我把它當文論看瞭但也真的很費精力。對某形式的戲仿意味著該形式的終結嗎……
评分以前竟然不知此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