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和畅销书作家、法学硕士。过去七年里出版了七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近年出版的作品有:《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与马立诚合作)、《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与马立诚合作)、《沉浮--中国经济改革备忘录》、《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成长--微软小子的教育》、《联想风云》等。
本书从评述中关村1980年到2006年的历史入手,描绘了中国社会发展波澜壮阔的画卷。
中关村曾经被当作一个“试验区”。假如我们以为“试验区”的含义,仅仅就是发明新技术和推销新产品,那就小看它了。事实上,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试验着新的社会思想和价值取向。因此,与其说中关村在技术上有什么贡献,不如说中关村最大的贡献,在于对旧体制的破坏和突破,从而激醒了中国人创造财富和融入世界潮流的热望。
本书描写的人物中,既有对中关村的事业大力推进或横加阻拦的高官,也有在中关村渡尽劫难甚至翻身落马的显要,还有在中关村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世界500强的超级大鳄;既有悲剧英雄,也有乱世枭雄,当然,更有那些怀揣梦想的新一代创业者。所有的这些雄心、野心、商战权谋、虚与委蛇和彻底疯狂,伴随着云谲波诡的政经风云,在中国的大地上起起落落。
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地区、一群企业或企业家的历史。作者在这部作品中,试图将企业的兴衰沉浮,与个人品行、国民性格、政府行为、政治风云、世界潮流合并起来思考。这样一种对于历史的思考,也许更有利于我们的未来。
从混乱不堪,倒买倒卖的白颐路到高楼林立,留学生成群的科技园,《中国的新革命》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女大18变的中关村。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视野不是很宽,我没有特别在意那些描写时代的背景,客观环境的文字,着重点放在了中关村所谓的1,2,3代的成功故事上。因此,我体会最...
评分读完凌志军的新作《中国的新革命》。只有一点小小的感想。一,这是一个记者写的;二,革命一词被滥用了;三,有些事情还下不了结论。下面是一点类似读后感的东西: 看过《交锋》,看过《变化》,所以认识凌志军。《联想风云》出来的时候身边已经没有图书馆,所以只在书店摸过...
评分阐述中关村历史全貌的《中国的新革命》看完了,做了一张很大的脑图 屏幕太小,只截取一小半! 下面是一些读书笔记: 中关村过于出名,其历史上产生过很大一批“英雄”人物! 从某种角度去横断,已历经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从中关村创业者留学分布的国家看,一...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真是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我在20世纪90年代就读过作者凌志军的《交锋》一书,当时就对这个敢说敢写的前辈印象深刻。《中国的新革命》以北京中关村作为全中国经济、科技变革的一个缩影,揭示出了新兴产业无比光鲜的外表之下的艰辛历程和诸多内幕。很多当今无...
评分刚刚读完《中国的新革命》和《大败局2》,松了一口气。不能说透彻了其中的精髓,很多地方自己还是不明白具体的缘由,但是至少体验了一场知识层面的风暴。 读《中国的新革命》,正是我们跟99click进行下半年合作的初始准备时期,我经常和公司其他人一起去中关村和清华科技园...
凌志军刻意模仿西方汉学家的行笔风格,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看多了,就会乏味;资料很全,典型的记者扎实采访结果,但观点不够深刻,或者作者本身并不想留下观点;细节很多,显得冗长,去年年中买来后,一直在看,但一直没有看完:(
评分读来有些感慨,今天的中关村早已不是书中的模样,书中的一些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有些“刺耳”。历史就是由一个个变化构成的,顺势而为吧。
评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IT应该是唯一的化外之地了。
评分6B
评分以中关村为切入点写中国IT行业的发展,资料很充足很翔实。有趣的故事很多,然而写作不够清晰,阅读上有一定障碍。这本书只写到了2006年,此前中关村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个人计算机,代表人物是陈春先、陈振庆、段永基、金燕静、王选、严援朝、(某流亡人士)、柳传志等;第二阶段是互联网,代表人物是丁磊(从深圳起步,只能算半个)、张朝阳、王志东、李彦宏。这些人要么是运气好,要么是有天赋,要么是有魄力,总之是极为不易;其中的许多人,下场很悲惨。中关村的故事,也不止于书中写到的这些,有许多中关村的创业者是靠倒买倒卖发家;由于政策上的优惠,今天的中关村仍然有很多创业者,但不局限于IT,我所知道的有很多人做文化相关的创业。凌志军这个作者早有耳闻,这是第一次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