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史学名著(新校本)》系钱穆先生为博士生所开“中国史学名著”课程之讲课实录。书中的每讲举出历代有关史学之代表著作一二种,标为讲题,详细讲述,凡二十余讲,旨在指引学生研究史学之门径。
这几天,早晚捧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 虽然通过余英时先生的介绍,已经很景仰钱先生,但本来对这本书的期待也不过是一般的“深入浅出”而已,预期的目的还是在获得一些“常识”。 然而,真正读下来,才发现此书非同小可,里面蕴涵着许多深刻、新颖的思想,绝非一种简...
评分一直以来很喜欢钱穆先生,其文章通俗易懂,其学问博大精深,其思想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可以学自民国以后,中国史学领域少有出其右者,但是就这样一位大师,他的文章却又非常通俗,这当然与他的出身有关,但也正合我的口味。 这几年读了几本史书,之后就想深度的了解一下...
评分钱穆先生说,我常说我们倘能根据全唐诗和太平广记,以这两部书来研究唐代史,可以获得很多极新颖的材料。且不论前人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钱先生的这一见解正被后来的历史研究方法证明是正确的。现在国内外的学者都很擅长运用类似的史料,通过分析总结的方法,并结合考古发现为...
评分我从未想成为一名史家,恐怕也不会去撰一部史籍。但这并不即可以说,史学就此和我无干。人的一切知识和经验源于历史,人也在用着这些知识和经验改造着现在。此时之现在,即是下刻之历史,所以不知史,则不知现在、未来,若无现在、未来,则世界安在;不知史学,则不明人伦...
评分1.历史文本可能只是死文字,但读者贵在体会理解伟大著作背后带有温度的人,及其襟怀抱负之高下。此法不仅在于读史著,文学哲学亦然。不能轻易将学术与为人割裂开来。 2.最初的文化形态尽管没有后来者形式上的精致与成熟,但其宝贵处正在于萌芽时的真诚与朴拙。任何文化形态的发...
钱穆自有一套逻辑体系与价值标准,至于对不对、对多少,见仁见智。“好讥评、学刻薄”减分。
评分钱穆写入门读物。买了这本。《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史学名著(新校本)》系钱穆先生为博士生所开“中国史学名著”课程之讲课实录。书中的每讲举出历代有关史学之代表著作一二种,标为讲题,详细讲述,凡二十余讲,旨在指引学生研究史学之门径。
评分历数中国史学的几个主要体例,分别是以《尚书》为代表的记言体,《春秋》为代表编年体,《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通典》为代表的政书,以及《通鉴纪事本末》为代表的纪事本末体。钱穆先生探讨了对史学著作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给予那些具有开创性的著作更高评价,并重视史学家本身是否才学识兼备,继而提出读史要有继往开来的精神。
评分有用的方法论,以今时之心态批评当时的人事,实不可取,不了解的前提下不评价;做学问要有宽度,历史,文学,政经,不可盲目按照现代专业划分自我设限,只学一门。
评分此书是71年钱先生为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学生开设“中国史学名著”课程的讲课实录,读之犹如亲炙。钱先生每每强调要尊重和继承自身的学术传统,而不是一味崇洋。近人只爱说中国文化的不是,仿佛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一文不值,却不曾看到传统文化本身的优秀之处。知“变”而不知“常”,此是五四之后的问题所在。在史学方面,《史记》之后的断代史只知因循《汉书》的保留和堆积历史材料,却不能如太史公自成一家之言,必要等到《三通》之后,史学才重放光彩。做学问贵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是一味地去挑别人的错,“找到一点错处,别人不知,给我发现了,便自谓了不得。”此实为学之大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