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史学名著(新校本)》系钱穆先生为博士生所开“中国史学名著”课程之讲课实录。书中的每讲举出历代有关史学之代表著作一二种,标为讲题,详细讲述,凡二十余讲,旨在指引学生研究史学之门径。
看完本书,我首先有两个粗浅的直观感受:一、本书应该是钱先生的讲演集子,其中不少口语化的演绎,以及即兴发挥,有如席地而坐,平易处侃侃而谈——相对而言并不如《国史大纲》等书一般严整,其中少不了许多钱先生对当时(1950~1970年台湾)风气的批判,或者说是钱先生对五...
评分1.历史文本可能只是死文字,但读者贵在体会理解伟大著作背后带有温度的人,及其襟怀抱负之高下。此法不仅在于读史著,文学哲学亦然。不能轻易将学术与为人割裂开来。 2.最初的文化形态尽管没有后来者形式上的精致与成熟,但其宝贵处正在于萌芽时的真诚与朴拙。任何文化形态的发...
评分钱先生是有大理想的人,他所认为的伟大的史学是可以开一代风气的,而不是执着于细枝末节的考证,但处于当时的环境之下,钱的这种看法就未免鹤立鸡群。通过一些名家对钱的评价也可以看出这点,如傅斯年曾说过这样的话:“向不读钱某书之一字”,并且说钱穆是“治考据成名而专骂...
评分看完第二遍,每一篇都做过笔记,仍然不敢写所谓书评;然而不写,又仿佛一项作业没完成,在心里总是个遗憾。 从前不知道讲学术的书会给人带来如此大的震撼和冲击,不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这一点一直以来都很清楚;而是倒映出自己的灵魂那么怯懦卑微,这在以前被自己以“独...
评分1中国最古老的史学著作《尚书》,主要就是记言体,记录的是当时的臣下所记录的君王言论,放到现在,大概算是领导的讲话纪要。这种体例的著作,还有后来的《国语》《战国策》。 2《春秋》中的记事,是一年一年按着时间顺序记录。这种体例,就叫做“编年体”。 3第三种常用体例,...
1969-1971课堂讲稿,戴景贤拿着录音机录下来,又整理而成的。并非著作,口水话多,水分很大。好处是提出了很多课题,可以启发思路。钱穆当时提出的课题,现在已经有很多优秀的研究了,于此可见改开以来的史学发展。
评分钱先生讲课也有许多“闲白”。真·课堂讲义。也横添了许多趣味性与思考性(如对美国,对汉字,更多的是对晚清近代学术的反思与批评)。私以为本书要旨,是崇“宏大”抑“窄小”,一是崇宏大的人格,迁固之褒贬是也,二是崇宏大的视角,推崇通学,看到书以及背后的人,学会“写史”而不喜局限于史学,更不喜“考据”的小学问,推史迁、章学诚、杜佑、郑樵而贬魏晋史学、刘知几、晚清近代史学是也,三是不喜当世(或近世)崇西贬中之风,在中华文化立场,以儒学为主,更进一步说以“宋学”立场,“守先待后”地对待传统史学。
评分钱先生讲课也有许多“闲白”。真·课堂讲义。也横添了许多趣味性与思考性(如对美国,对汉字,更多的是对晚清近代学术的反思与批评)。私以为本书要旨,是崇“宏大”抑“窄小”,一是崇宏大的人格,迁固之褒贬是也,二是崇宏大的视角,推崇通学,看到书以及背后的人,学会“写史”而不喜局限于史学,更不喜“考据”的小学问,推史迁、章学诚、杜佑、郑樵而贬魏晋史学、刘知几、晚清近代史学是也,三是不喜当世(或近世)崇西贬中之风,在中华文化立场,以儒学为主,更进一步说以“宋学”立场,“守先待后”地对待传统史学。
评分有用的方法论,以今时之心态批评当时的人事,实不可取,不了解的前提下不评价;做学问要有宽度,历史,文学,政经,不可盲目按照现代专业划分自我设限,只学一门。
评分看看大家对大作的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