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应该具备怎样的修养,这是本卷所探讨的内容。《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修养》分别写于朱光潜的青年和中年时期,这两部单独的作品编为一卷还是首次。书后所附十二篇文章也与青年的修养相关,因此一并奉献给读者。《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写于作者留学英国期间,以“给一个中学生的十二封信”为题,分期发表在1926年11月至1928年3月的《一般》杂志上,1929年3月辑成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它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谈读书、谈升学与选课、谈作文、谈情与理、谈修身、谈社会运动、谈爱恋,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培养能力,要有理想,勿随了世俗贪图近利。《谈修养》于1940年至1942年间陆续发表于《中央周刊》,1943年5月由重庆中周出版社以《谈修养》为名结集出版。是作者十年后,任教职多年,对青年、对人情世故多了一些思考体验而总结出的做人的道理,对青年人普遍存在的病征进行了深刻剖析和谆谆引导。读这些文章,就如同与一位亲密的朋友对面畅谈,诚恳亲切,毫无居高临下、教训人之感。作者虽自谦这些文章“像一朵浮云,片时出现,片时消失”,但我们已经发现,七八十年后的今天,这些文章仍是那样地笃诚、丰富,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速读一遍,又略读一遍,获益良多。原本是有些素养的我,而今会更能共情、包容。 那些拿来做题目的谈论的问题,青年、甚至是人,的确都应该认真思考一番的。若我在中学时有幸读到这些,而今定会是另一番景象。良师益友,对人生、尤其是刚开始的人生,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意义非常...
评分 评分看完了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感觉真的不错。先生苦口婆心,谆谆善诱,为青年人提出了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修身的建议,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国民性、文化渊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先生目光如炬,许多见解一语中的,让人知道世事也不外如是。 令人大感惊...
评分看完了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感觉真的不错。先生苦口婆心,谆谆善诱,为青年人提出了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修身的建议,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国民性、文化渊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先生目光如炬,许多见解一语中的,让人知道世事也不外如是。 令人大感惊...
评分朱光潜先生实在是个喜欢写信的人,放在现代,必得是一网红大v了。在这个版本里这两本书都是信,正文是信了,附录还是信。那么我还能说什么呢,谁让人家写信写的好。比之《谈美》,多了更多恳切与关怀,尤其是《给不管闲事的人们》写的信,叫人明白什么是“真人不露相”。
这几日给了我些许安宁,虽然我可能不在光潜先生所述的“青年”之列,但也受益颇多,不只是之于此时的我,对人生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评分2014年读过
评分给青年的信。
评分这几日给了我些许安宁,虽然我可能不在光潜先生所述的“青年”之列,但也受益颇多,不只是之于此时的我,对人生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评分称“现代哲学的主要潮流可以说主要是18世纪理智主义的反动。自尼采、叔本华以至柏格森,没有人不看透理智的威权是不实在的。依现代哲学家看,宇宙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个体的生命都只有目的而无先见。理智就是先见,生命不受先见支配,所以不受理智支配。”这点与柏格森反对理智,高扬直觉情感的生命美学相契合。由此,朱老提出了把生命哲学当作“以情为本”观点的理论基础朱老与众多“五四”时期爱国知识分子一样,作为处于社会变革大流中的学者,其美学著作几乎都与现实社会、文化和人生问题密切相关。在他看来对社会的人的改造应该给予“感性”之上,辅之理性,人生和文化都应该“以情为本”。“理智支配生活的能力是极微末的,极薄弱的”“心与其说是运思的不如说是生情的”,情是理的基础和本源,离开了情感,人生便没有多大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