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从炎炎的盛夏开始起笔,渐渐写到秋凉,他的心境也确乎从“郁热”转入一种“沉静”。作者也正是用“从郁热到沉静”来概括曹禺三、四十年代的生命流程,即从《雷雨》、《原野》时期的躁动向四十年代《北京人》阶段的沉静转化。这确实是曹禺生命历程中发光的年代;这是被爱情、友谊、青春包围着的生命发出的“美丽而真诚的光”,秋阳般温暖、柔和,而略带忧伤……没有“雷雨”前的“苦热”,也不如“日出”般眩目,“原野”似的阴森、恐怖,这里有—— “秋风吹一下泠泠的鸽哨响”,“恬适而安闲”……“卖凉货的小贩,敲着‘冰盏’,丁铃有声,清圆而浏亮”…… “在苍茫的迷雾里传来城墙上还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随着风在空中寂寞的振抖”…… “真实与真诚”反而要到“假”的戏剧里才能寻找到,真的人生社会却充斥着作戏与虚假,这种置换使钱理群感到的是一种莫名的“恐惧”,它意味着启蒙者一切真诚的努力都将在看客的眼中化为“演戏”,而丧失了预想中原初的崇高与意义。“假作真时真亦假”,当“真诚与真实”戏剧化,表演化了之后,对真实的命题本身的质疑便成为反思的一个前提。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对启蒙主义理想的消解甚至幻灭。启蒙主义的立场正是由此向怀疑主义的立场逐渐转化的。
曹禺先生逝世前,曾在病榻上对来探望的吴祖光先生讲:我这一辈子,太听话了。初初在《读书》上见到这段文字,并没有太强烈的感觉。读完了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才真正体会到曹禺先生话里心里的沉痛。 这本“新论”,新就新在它不是像钱谷融《〈雷雨〉...
评分春节前以出乎我自己意料的速度看完了钱理群20年写成的一本书《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是一部作品史,作家精神史,话剧发展史,现代社会思潮、文学思潮发展史,每一部史的对象都是一个生命,史的描述的任务仅在于生命的复活。” ...
评分曹禺先生逝世前,曾在病榻上对来探望的吴祖光先生讲:我这一辈子,太听话了。初初在《读书》上见到这段文字,并没有太强烈的感觉。读完了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才真正体会到曹禺先生话里心里的沉痛。 这本“新论”,新就新在它不是像钱谷融《〈雷雨〉...
评分曹禺先生逝世前,曾在病榻上对来探望的吴祖光先生讲:我这一辈子,太听话了。初初在《读书》上见到这段文字,并没有太强烈的感觉。读完了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才真正体会到曹禺先生话里心里的沉痛。 这本“新论”,新就新在它不是像钱谷融《〈雷雨〉...
评分春节前以出乎我自己意料的速度看完了钱理群20年写成的一本书《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是一部作品史,作家精神史,话剧发展史,现代社会思潮、文学思潮发展史,每一部史的对象都是一个生命,史的描述的任务仅在于生命的复活。” ...
读完明朗的天就觉得没什么看头,胆剑篇尚可,王昭君整一个不忍卒读。虽说引进clown式的角色苦伶仃未尝不是一个改进,整部作品下来直接读小说岂不更好= = 很快曹禺典型的大篇幅诗化笔调写就的舞台提示就足以直接作小说场景了…… 雷雨什么的不喜欢真是一辈子不喜欢,我这种人也就读读北京人了。钱氏之说无甚新意,结构什么的可参看《压抑与憧憬》。
评分不敢打高分,没细致读透,基本上可以视为曹禺创作生命的衰竭史。建国前,曹禺基本完成奠定历史地位的重要剧作。建国以来,曹禺作为所谓最早“投降”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自觉自愿大刀阔斧开始了对作品的社会主义改造,艺术生命不可避免走向衰竭,即使政治空气缓和后想再延续艺术生命也无可能。
评分盼望的“日出”到来了,可曹禺却没能走出恐惧的城堡阴影,甚至主动放弃了赖以成名的普遍的人性怜悯。当剧场中雷雨、日出、原野的郁热乃至北京人、家的沉静统统被广场的喧嚣所取代时,背叛了亚里士多德的曹禺只会走向穷途末路。于是,中国遗憾地错过了又一位本可继续攀登高峰的大家。论证史料翔实,目光老道,彰显大师功力
评分浙江文艺版的居然豆瓣没有词条,人间蒸发了!
评分从接受史的角度研究曹禺,尤其是从戏剧演出及改编的角度研究时代对曹禺戏剧的接受,对于曹禺研究乃至于对戏剧研究本身都是一个很大的开拓,我想钱先生把最主要的经历都放在了第三章的写作上,资料想尽扎实,尤其是对于曹禺本身的体贴入微的关怀与理解都显示出钱先生博大饭人文情怀与人间情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