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迄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书中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本书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
郑曦原,1963年生于四川省内江市。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后又就学于纽约语言学院和外交学院。大学毕业后曾志愿去陇南山区锻炼三年,担任过乡镇企业厂长、副镇长。1987年后在甘肃省文化厅 国家物价局工作。1992年调入外交部,后曾在中国驻美国纽约总领事馆工作三年,现供职于外交部政策研究司。著有《中国远古文化》(1995年)。
从来没见过这么差的一本所谓的“书”! 难以置信,真不知道是出版商的问题还是编著者郑曦原的问题 书中充满了各种低级错误,漏字、错字、错页等等, 对读者的极大不尊重。。。 另一方面,编者缺乏基本的治学态度和史学涵养, 再一方面,翻译技能也是比较差劲。。。 浪费了这么...
评分一本外国人看大清末期的著作,在阅读中,身为国人的我们学会了唯有自强,唯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才是个合格的中国人!
评分 评分摘自《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郑曦原编,三联书店,2001年5月,北京,第一版,第300页~342页。 1896年9月2日上午9时,时任大清帝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接受了记者的访问。 …… 美国记者:总督阁下,您期待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
评分在那段屈辱的历史中,清政府还是有很多官员艰难的在维护着国家利益和尊严,其中很多电文可以体现出来,也有进步官员提出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和提议,可谓句句中肯,但拘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谁也无法力挽狂来改变现状,历史的车轮是向前滚动的,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和进步是星星的燎原之...
史料。印证了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评分书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李鸿章拜访美国收到的礼遇以及答美国记者问,仅仅很短的篇幅,涉及到改革、科举、市场竞争、劳动力、立法、舆论监督等话题,要比如今的很多单位包括政府的套话要精彩、开放多了
评分要对近代史有些了解看起来才有意思。李鸿章那段,谈吐气度对国际事务的理解,不输现代任何一个外教政要。
评分清末的鲜活记忆
评分大爱,历史同好必备资料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