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學術史研究,說簡單點,不外“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通過評判高下、辨彆良萎、敘述師承、剖析潮流,讓後學瞭解一代學術發展的脈絡與走嚮,鼓勵和引導其盡快進入某一學術傳統,免去許多暗中摸索的工夫——此乃學術史的基本功用。至於壓在紙背的“補偏救弊”、“推陳齣新”等良苦用心,反倒不必刻意強調。因為,當你努力體貼、描述和評判某一學術進程時,已有意無意地凸顯瞭自傢的文化理想及學術追求。
本書是作者起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關於“明清之際的士大夫”研究的繼續,以明清時期的儒傢之徒(以及儒學影響下的士人)的著述作為主要的材料來源,試圖盡可能接近當時的士大夫狀況。書中分析瞭明末清初士人的經世取嚮,以及士人在清初這一敏感時期所遭遇的倫理難題,闡述瞭士人在當時的常態與非常態的流動。作者所強調的是“明清易代”這一曆史情境的特殊性,以及際此世變的人及其選擇。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劄記的寫法,提齣瞭很多有啓發性的問題。
评分所謂奸臣俱殉國,可憐纔子全降清!
评分讀的沒有上一本細,有點疲勞
评分學者的細緻入微
评分得看多少書纔能成如此洋洋灑灑之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