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1937年生,广西桂林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他的小说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韩等多种语言文字,在海内外拥有读者无数。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重新整理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记》,并撰有父亲白崇禧及家族传记。
《台北人》是1971年集结数篇60年代白先勇创作的,并于《现代文学》发表的14篇短篇小说而出版的单行本。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7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是一部深具复杂性的短篇小说集,描写了台湾社会各阶层人物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人生转变,具有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不但小说之幅面广,使读者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读者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
小说中所谓“台北人”,实质上是沦落台北的大陆客。“客们”朝思暮想远在大陆的亲人,怀恋往日的辉煌与风光,在今不如昔的对比中形成一股浓郁的独特的“大陆情结”。白先勇的“台北人”较集中地体现了这种有异于以往文学主题的情结。
《台北人》之人物,可以说囊括了台北都市社会之各阶层: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如《冬夜》之余嵚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桥荣记》之老板娘;有帮佣工人,如《那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之王雄;有军队里的人,如《岁除》之赖鸣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艳;有低级舞女,如金大班。这些“大”人物、“中”人物与“小”人物,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省籍或都市(上海、南京、四川、湖南、桂林、北平等),他们贫富悬殊,行业各异,但没有一个不背负着一段沉重的、斩不断的往事。而这份“过去”,这份“记忆”,或多或少与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沦陷那段“忧患重重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
文_谢长留 终于得偿所愿的看了白先勇的《台北人》,初看各个短篇的荡漾心境,随着一个个故事的曲伸延展,慢慢变得淡然而冷漠,这冷漠中又夹杂着对世事的愤恨和对悲欢离合的怅然所失。 白先勇笔下的人物,各个饱含了崎岖的人生经历,似乎每个人的身上都背负着隐形的重担,过往...
评分欧阳子:白先勇的小说世界 ——《台北人》之主题探讨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本深具复杂性的作品。此书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写作技巧各篇不同,长短也相异,每篇都能独立存在,而称得上是一流的短篇小说。但这十四篇聚合在一起,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
评分《台北人》中的一系列人物当得八个字:“美人迟暮,英雄末路”。 白先勇写的是六七十年代的台北人,故事里的人物却仿佛活在若干年前,时光在他们的生命里不曾前行,即便许多东西已经不复旧貌。《一把青》里的朱青,多年后,已由素朴羞涩的少女变得美艳妖娆,却还是喜欢空军的小...
读完《台北人》。之前读《孽子》,只觉得题材独特,却不大喜欢,以为白先勇也不过是众多可有可无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中的一个而已。在港中大的书店里买了这本《台北人》,最初只是为了和白老师求个签名。 读起来却不免有些惊讶,一页页翻过,总觉得自己读的不是发生在台湾的异乡故事,而像是一篇篇重新绎写的《孔乙己》《伤逝》和《药》。读完掩卷,开始忍不住惊叹:今与昔,灵与肉,生与死,真与假——这简直是半部《红楼梦》。 很难想象一个深受各种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人,竟能在美国写出这么典雅老成的中国故事;也很难想象一个亲历了亡国的豪门公子能通过小人物的生长与挣扎将“大历史”举重若轻地驭于笔下,而非成为“大历史”的奴隶:白老师本人大概真的是宝玉吧。
评分跟別人借的,有些篇沒看完
评分四星半,总觉得有些重复。《游园惊梦》比较有突破性,意识流。手法之一:一入场总以第三人称叙述某人,最后慢慢从第三方口中无意道出名字,接着再用名号来称呼此人。 @Sunnyvale Public Library
评分一出《臺北人》,都是民国情,也是民国忆,更是民国梦,已经消逝却回不去的旧梦
评分永远的乡愁,不在直接的描写,而在缺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