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1897--1986),哲學傢、美學傢、詩人。原名之槐,字伯華。生於安徽安慶市小南門方宅母親的傢中,祖籍江蘇常熟。幼年在南京模範小學讀書。1919年在上海主編《時事新報》文藝副刊《學燈》,發現和扶植瞭郭沫若等文壇新秀。1920年赴德留學,先後在法蘭剋福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哲學和美學。1925年迴國,任南京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哲學係教授。抗戰期間隨校遷至重慶,抗戰勝利後返迴南京繼續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學哲學係美學史教授直至逝世。
宗白華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1925年即開始講授康德哲學及西方美學,當時有“南宗北鄧(鄧以蟄)”之稱。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宗白華先生是現代中國的美學泰鬥。其美學著述抒情,藝術,充滿著中國古典的詩情畫意,融老莊哲學、屈騷傳統、柳宗和儒學於一體,從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無限,於方寸間體現廣闊之天地,處處透露齣詩人的敏銳和近代人的感受,牢牢地且又直觀地把握瞭中國美學的精英和靈魂。本書薈萃瞭宗先生的美文精品22篇,是宗先生所寫美學論著精品中的精品,曾影響過整整幾代學人。此次重新齣版,又新增宗先生每個時期真實照片和題詞,使之更顯大方、素潔、高雅。
这1981年出版的书如今才读到,不禁叹书海无涯,恨不能皓首穷经,不错过每一份作者的馈赠。 是李泽厚先生做的序。 序里头句就诚惶诚恐地讲了一句“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 那我这更晚三辈儿的尚未登堂入室的小女子更是不能噤声了? 美学,或称艺术,真的是如此神圣高深的学问吗...
評分越来越相信文字里所承载的美感了。散文和诗的写作避免不了措词,但目的是为了达到音乐的效果。如果,抒情能将心中的情以歌的方式道出,状物也能把物体最美的线条绘出,那洋洋洒洒出来的文字便成了音乐艺术。而读者读到的不只是所抒的情所状的物,还有美的视觉或感觉上的享受...
評分不信仰宗教的中国人,被认为是着眼现世和世俗生活的。不同于西方人用天堂来寄托对生命局限性的恐惧,中国人并没有实在的灵魂归去或转生的说法,神仙境界什么的,从来不是中国人魂系归去的地方,只是神话。这些神话里神仙境界,并不会对行为端方操守高尚的每个凡人承诺敞开大门...
評分刘小枫:湖畔漫步者的身影——忆念宗白华教授 二十世纪的岁月已逝大半。那些随这个即将成为过去的世纪而逝去的老一辈学者们,留下了什么样的风尘身影呢? 如今,学术界已开始回顾那些与这个不那么称心如意的世纪同龄、从大灾大难中过来而又悄然逝去的一代汉语学者。...
勉強讀完,大體來說有種不實在的感受,學術性太強解讀太過用力反而不符閤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我覺得其中專業性的部分超齣瞭我的駕馭能力,所以不妄評瞭,留個記錄。
评分無疑,宗白華對古代中國藝術中的美學思想有較深的理解,但他的論述過於學院派,有時讓人覺得空泛。或者說,他是站在一個“為瞭美而美”的角度去理解藝術與美,對一般的普通人來說有點虛。相對而言,李澤厚關於美學的研究總是引用很多經濟、政治研究的內容,似乎更加接近客觀的真相。因為宗先生研究的對象和我關注的對象不同,所以書看得比較乏味,印象較深的是提及“一切藝術都趨嚮音樂”,音樂的核心是什麼呢?節奏。換言之,就是指作品的結構問題,不同的載體以不同的形式體現齣一種藝術的節奏感,進而産生美的錶達。書中論及唐詩,說晚唐詩人頹廢,那到底是政治傢頹廢還是藝術傢頹廢?可以說,藝術是無能的,指望藝術救國不就是個笑話嗎?藝術終究隻是一種復述與再創造,而這個過程帶有強烈的虛構色彩,談及藝術時還是不要過度拔高為好。
评分讀到274頁,重復太多,沒興趣瞭,以後再藉吧
评分中國古代藝術的境界畢竟還是要高於西方,韻同樂,律同舞。
评分勉強讀完,大體來說有種不實在的感受,學術性太強解讀太過用力反而不符閤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我覺得其中專業性的部分超齣瞭我的駕馭能力,所以不妄評瞭,留個記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