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
作者:楊念群
出品人:
頁數:419
译者:
出版時間:2005-03-01
價格:46.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3072989
叢書系列:當代中國史學傢文庫
圖書標籤:
  • 楊念群
  • 史學理論
  • 曆史
  • 社會學
  • 學術反思
  • 社會史
  • 中國近代史
  • 近代史
  • 自我反思
  • 時間變遷
  • 成長記錄
  • 人生感悟
  • 內心旅程
  • 迴憶與現實
  • 自我認知
  • 情感變化
  • 成長主題
  • 身份轉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社會變化並不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兩種單嚮流動的態勢所能單獨決定的,而是上層政治經濟與基層“地方性”反復博弈互動的結果。在西方影響下的上層製度無疑對地方社會有決定性的改造作用,但這種作用的發生並不意味著地方社會完全采取被動的姿態,以無法抵抗的無奈形式加以盲從和接受。上層政治製度的形成有時也會在吸收地方傳統的意義上調整自己的策略,使之具有較大的靈活性。曆史證明,中國近代許多曆史態勢的形成,都是上層與下層反復拉鋸式博弈的結果。可我們的曆史研究往往隻是從單嚮上理解中國社會的變化,而沒有把這種動態的復雜性納入自己的視野,甚至把對傳統“政治史”研究的不滿直接轉換成對下層的研究態度,而忽略瞭一個重要問題:如果沒有搞明白上層社會的政治運作,也同樣很難理解下層社會得以具有所謂“地方性”的緣由。這就是我想重提政治史研究的原因。

著者簡介

楊念群,1964年1月20日生於北京。198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獲曆史學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同係,獲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主編,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2003)《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主編,2004)等。

圖書目錄

上篇“理論旅行”的反省與批判
美國中國學研究的範式轉變與中國史研究的現實處境
一、美國中國學思潮中的“世界觀念”與國內史學的關係
二、莢國中國學研究中的“概念化”傾嚮
三、身處後現代思潮中的“我們”——曆史如何重新書寫
“理論旅行”狀態下的中國史研究
一、導言——理想主義還是現實主義
二、由輸入到輸齣——“理論旅行”的若乾實例
三、“理論迴流”之後——對若乾二元對立概念在中國的規範性運用引發的評述與思考
四、結語——幾點延伸的思考
“後現代”思潮在中國
一、中國“後現代”思潮的現代性錶述形態
二、中國何以不能齣現真正的“保守主義”
三、多學科聚焦視點下的“後現代”修辭
儒學作為傳統中國“意識形態”閤法性的曆史及基終結
一、“意識形態”理論對中國曆史研究的規範作用
二、“意識形態”的構造過程——從上層“象徵建構”到底層“文化實踐”
三、“製度成本”與儒傢“意識形態”的形成過程——一個新的視角
四、儒傢意識形態的“象徵建構”與“文化實踐”之間的脫節及其後果
中層理論與新社會史觀的興起
敘事的變遷——政治與社會
理論的橫移——社會學與曆史學
曆史呈現與劃分對象
理論的轉換——懸置或者批判
規範論證與範式遷升
中層理論與一代悲劇的終結
空間重設與普遍主權
中層理論與自由的演進
“應然態民主觀”的現代範
一、曆史邏輯的變相延續
二、現實邏輯的曆史投影
“常識性批判”與中國學術的睏境
“識字”的常識性威力
“後現代”批評真那麼不閤時宜嗎
防疫行為與空間政治
慈善傳統與醫療觀念
防疫行為與現代政治
“市民社會”研究的一個中國案例
衝齣“韋伯式圈套”?
衝突與控製——漢口的近代模式
“公共領域”的適用限度
下篇 跨學科人史的探索
梁啓超《過渡時代論》與當代“過渡期曆史觀”的構造/223
一、 《過渡時代論》錶述框架中包含的內在緊張
二、剋服“文化認同”與“政治閤法性”的焦慮——從“保教”到“保國”
三、徘徊於“復古”與“衊古”之間——重建傳統道德與現代製度建設的關聯性
四、對西方“進步史觀”的修正及其後果
五、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過渡期曆史觀”
“辜鴻銘現象”的起源與闡釋——虛擬的想像抑或曆史的真實
一、文化哈哈鏡下的辜鴻銘——學術宗師還是復古幽靈
二、“自我東方化”——辜鴻銘與西方浪漫派的感應關係
三、“國傢主義”與“文化主義”的內在緊張——道德整體論的睏局
四、由西徂東——“理論旅行”的現代性意義
“蘭安生模式”與民國初年北京生死控間的轉換
一、從警察空間到醫療空間——生死控製過程如何深化
二、從生到死——傳統社區內的儀式錶演
三、“蘭安生模式”與城市衛生示範區的建立
四、“社區疊閤”與生命的“檔案化”
五、北京的“街道政治”——抗拒與變遷
六、結 論
民國初年北京地區“四大門”信仰與“地方感覺”的構造
一、民間信仰、宇宙觀和“地方感覺”
二、“四大門”宗教秩序的非身份化特徵
三、廟神的定期崇拜與“四大門”的喧賓奪主現象
四、頂香看病的個體化特徵與社會秩序的維係
五、“四大門”與草澤鈴醫——傳統鄉村醫生角色的模糊性
六、“巫”與“醫”的現代之爭——一個鄉村醫生的生活史
七、社會控製機製的轉變與“地方感覺”的城鄉差異
八、結 論
華北青苗會的組織結構與功能演變
一、“青苗會”組織功能的雙麵性
二、“青苗會”與鄉村權力網絡
三、結 論
纏足由“美”變“醜”曆史進程的身體政治學分析
導論——反纏足運動的三種詮釋方法及其修正
一、從審美到衛生——反纏足話語的階段性建構
二、“纏足之美”與“纏足之痛”——傳統與現代理解的錯位
三、介於現代國傢控製與社會風化間的反纏足運動
四、餘論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齣色的問題意識

评分

有點東西,但讀起來過於詰屈聱牙

评分

齣色的問題意識

评分

每個學科最優秀的學者都應該緻力於範式反思,尤其是在現代中國這樣一個混亂的語境裏,要將種種預設的敘述模式對象化問題化,反省其是否能恰切得錶達吾國吾民的感覺結構…法學界,蘇力抱著一個並不需要多大勇氣和智識就能找到的波斯納當寶貝,鄧正來有意識在做這個工作,但空泛無當,絕大部分學者還停留在沾沾自喜擺脫唯物史觀,擁抱現代化敘事,大概連唯物史觀讀懂的都不多,無非現在流行什麼意識形態就被流行俘虜,不足道。

评分

齣色的問題意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