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的中國:曆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在廣泛汲取和甄選中西史學最新成果的基礎上,從經濟變化、國傢形成和社會抗爭三方麵入手,通過比較中國與西歐之長時段曆史的異同,否定瞭長期盛行的各種西方中心主義研究框架,也展現瞭中西社會、經濟、政治史的總體脈絡和各自特點。
一、 一部代表中、西比较史学最新成就的著作本书 英文原名为《China Transformed:Historical Change and the Limits of European Experience》。作者王国斌(R•Bin Wang),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史(主要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和中西历史比较研...
評分国内学术界无数人在谈论此书,但是说实话,我没有发现有人真正认真读过或者认真地写过有建设性批评意见的书评,至少到目前为止,关于本书的讨论,我觉得是不到位的。 当然,要深入了解王先生书中的许多讨论,要有比较好的经济学基础,也需要较好的历史学基础,也许真正...
評分 評分喜欢这个题目,转变中的中国,一个进行时。中国,没有停止的转变。也许是转变的状态持续的太久,现在我们已经把这种转变当成一个常态,而把沉淀作为变态。完全脱离了儒家的守成,尊重传统的精神。当然原因一方面在于当前的执政利益集团就是靠着这个反传统的旗帜或口号获...
評分读过一周才想起来写书评,看看我还记得哪些。当然,作者对以往按欧洲模式评价其它文明的传统,或者因对此不满而反之抛开欧洲对照的种种努力,都表示不满,从而提出按欧洲经验评价中国同时用中国经验评价欧洲,这是个有益的视角。不过书中这两者的相互对照不是特别明显,起码对...
已經有人說過,21世紀的成功國傢已經越來越相似。作者進一步提齣,如果藉用生物學的概念,就是種的增多與門的銳減。這就是必須充分認識一種雙嚮比較的意義:不僅是用西歐的方式來看中國,也要用中國的方式來看西歐。甚至應該說,如果用“民主”的形式來總結,無論如何也不該是人口更多的一方成為“特例”對吧?
评分已經有人說過,21世紀的成功國傢已經越來越相似。作者進一步提齣,如果藉用生物學的概念,就是種的增多與門的銳減。這就是必須充分認識一種雙嚮比較的意義:不僅是用西歐的方式來看中國,也要用中國的方式來看西歐。甚至應該說,如果用“民主”的形式來總結,無論如何也不該是人口更多的一方成為“特例”對吧?
评分經濟變化一般。國傢形成很好。社會抗爭有點亂,革命一節還可以。提齣的比較史學理論當然是不錯,對稱性的想法很好,最好的體現是國傢形成的,chp4。雖然相對以前的各種奇怪的不著邊際的比較有很大進步,但是這個方法本身也不是全能的。關鍵在於確定起點,確定那些作為底綫的“最基本的相似之處”,這仍然充滿瞭臆斷,充滿瞭學者自己的抽象。可能的比較可以時時提醒研究者謹言,幫助對所關注地區問題的重點把握,謹防臆斷,但是以”比較“本身為題我嚮來覺得是很不嚴謹的。此書的下篇,抗稅問題和糧食騷亂問題的分析,就很有點混亂
评分讀瞭中編,近代國傢的形成,但是民族國傢這個概念的形成,我在這本書裏也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這確實是一個難題。很多觀點很有趣,比如他認為中國共産黨相比於國民黨,更“中國”,因為共産黨的工作重點比如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的從上而下是和中國傳統儒傢最相似的,而1911~1949的知識分子們對西方文化的追尋倒讓一般民眾迷茫瞭。又比如他認為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民眾共享一個文化體係,這和西歐是大不相同的。寫得還是比較紮實,吳承明的序寫得也好。
评分《轉變的中國》讀畢,一嘆一惜也。嘆者,作者意在否定歐洲中心論的濫調,旨在提供中西一種可以相互參照的視角,其實是很對的。惜也,這三闆斧輪上一遍,的確好看煞,其中的提法及論證結果:要麼直接采取他人之成果,如貴黨和儒傢的關係;或延展為傳統士紳和貴黨基層乾部的關係。“經濟變化”一塊就是如此。至於中西互換視角,如今看來頗是有趣,但置身於更遙遠的古代,卻是一種各自歪歪的結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