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海外中国研究 历史 经济史 王国斌 比较研究,经济,政治,国家形式 中国近代史 经济 比較研究
发表于2025-02-22
转变的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在广泛汲取和甄选中西史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之长时段历史的异同,否定了长期盛行的各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也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史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
王国斌,出生于美国的新一代华裔汉学家,曾获哈佛大学西欧史硕士学位和中国史博士学位,现任加州大学鄂宛分校历史学教授。
读了中编,近代国家的形成,但是民族国家这个概念的形成,我在这本书里也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很多观点很有趣,比如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相比于国民党,更“中国”,因为共产党的工作重点比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从上而下是和中国传统儒家最相似的,而1911~1949的知识分子们对西方文化的追寻倒让一般民众迷茫了。又比如他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众共享一个文化体系,这和西欧是大不相同的。写得还是比较扎实,吴承明的序写得也好。
评分框架确实大开大合,相当工整合乎逻辑又完全的西方中心视角,很多部分相当强硬甚至牵强地扣到中国明清史头上。还是汉学老问题,侧重理论者得起视角和方法,重史学的会觉得这就是个综述。(一本我自己都要琢磨半天的教材,怎么给学生划重点)
评分比较研究在“西方中心论”阴影下的困境在于只反理论不反话语,带着西方的身份标签谈论中国历史,提出的问题及其对应的思考逻辑依旧是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处境”,在本土理论资源看来比“西方中心论”的话语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多大的程度上中国古代统治集团的行动策略可以被称之为“统治政策”,抑或仅仅是权力中心的“权、术、势”手段而已。在追寻历史真相的历程中固然获得一种理解是永恒的暂时性阶段,但这种理解是否应建立在对问题本义的应有理解之上而并非针对其接收者的特有话语模式应是不言自明的,真相只有一个,而理解是需要交流的。因此无论回溯或展望在本书论及的意义上都是脱离原有历史语境的“现代性思考”。再之,是否缺乏一种广泛认可的理论标尺作为比较基础就意味着历史比较可以被简化作数列式的同异分拣,这需先承认它们同属一种范畴。
评分感觉就是一个大文献综述,盛名难副。当然可能此书97年出版时冲击西方中心论还占据主流,现在看远没有那么大冲击力了。
评分《转变的中国》读毕,一叹一惜也。叹者,作者意在否定欧洲中心论的滥调,旨在提供中西一种可以相互参照的视角,其实是很对的。惜也,这三板斧轮上一遍,的确好看煞,其中的提法及论证结果:要么直接采取他人之成果,如贵党和儒家的关系;或延展为传统士绅和贵党基层干部的关系。“经济变化”一块就是如此。至于中西互换视角,如今看来颇是有趣,但置身于更遥远的古代,却是一种各自歪歪的结果。
本书的主标题Transformed China和副标题Historical Change and the Limits of European Experience对比,产生了有趣的反讽效果:普遍看来,中国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受到了西方强烈的冲击,导致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割裂,可谓已被转变;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是就是完美无缺的呢?...
评分读过一周才想起来写书评,看看我还记得哪些。当然,作者对以往按欧洲模式评价其它文明的传统,或者因对此不满而反之抛开欧洲对照的种种努力,都表示不满,从而提出按欧洲经验评价中国同时用中国经验评价欧洲,这是个有益的视角。不过书中这两者的相互对照不是特别明显,起码对...
评分 评分本书的主标题Transformed China和副标题Historical Change and the Limits of European Experience对比,产生了有趣的反讽效果:普遍看来,中国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受到了西方强烈的冲击,导致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割裂,可谓已被转变;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是就是完美无缺的呢?...
评分一直以来,遂于我国的历史研究,特别是对于我国的近代史研究,一直处于“西方”的漩涡之中,无论其问题意识、概念体系,或者研究框架——诸如费正清的“冲击-回应”范式,或者帝国主义范式,或者“现代化”(或近代化)范式——都是在西方学者的视野中提出来的。而有关中国...
转变的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