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在广泛汲取和甄选中西史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方面入手,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之长时段历史的异同,否定了长期盛行的各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也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史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
王国斌,出生于美国的新一代华裔汉学家,曾获哈佛大学西欧史硕士学位和中国史博士学位,现任加州大学鄂宛分校历史学教授。
国内学术界无数人在谈论此书,但是说实话,我没有发现有人真正认真读过或者认真地写过有建设性批评意见的书评,至少到目前为止,关于本书的讨论,我觉得是不到位的。 当然,要深入了解王先生书中的许多讨论,要有比较好的经济学基础,也需要较好的历史学基础,也许真正...
评分一直以来,遂于我国的历史研究,特别是对于我国的近代史研究,一直处于“西方”的漩涡之中,无论其问题意识、概念体系,或者研究框架——诸如费正清的“冲击-回应”范式,或者帝国主义范式,或者“现代化”(或近代化)范式——都是在西方学者的视野中提出来的。而有关中国...
评分一直以来,遂于我国的历史研究,特别是对于我国的近代史研究,一直处于“西方”的漩涡之中,无论其问题意识、概念体系,或者研究框架——诸如费正清的“冲击-回应”范式,或者帝国主义范式,或者“现代化”(或近代化)范式——都是在西方学者的视野中提出来的。而有关中国...
评分本书涉及的相关文献非常丰富,与国内的经济史著作一般埋头造车不同,值得一看!作者对西方中心论等观点都批判有加,提出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思想,不过稍嫌对这些想法论证不足。
评分一直以来,遂于我国的历史研究,特别是对于我国的近代史研究,一直处于“西方”的漩涡之中,无论其问题意识、概念体系,或者研究框架——诸如费正清的“冲击-回应”范式,或者帝国主义范式,或者“现代化”(或近代化)范式——都是在西方学者的视野中提出来的。而有关中国...
海外中国研究中最难读的一本,分析深刻,规范。
评分《转变的中国》读毕,一叹一惜也。叹者,作者意在否定欧洲中心论的滥调,旨在提供中西一种可以相互参照的视角,其实是很对的。惜也,这三板斧轮上一遍,的确好看煞,其中的提法及论证结果:要么直接采取他人之成果,如贵党和儒家的关系;或延展为传统士绅和贵党基层干部的关系。“经济变化”一块就是如此。至于中西互换视角,如今看来颇是有趣,但置身于更遥远的古代,却是一种各自歪歪的结果。
评分经济变化一般。国家形成很好。社会抗争有点乱,革命一节还可以。提出的比较史学理论当然是不错,对称性的想法很好,最好的体现是国家形成的,chp4。虽然相对以前的各种奇怪的不着边际的比较有很大进步,但是这个方法本身也不是全能的。关键在于确定起点,确定那些作为底线的“最基本的相似之处”,这仍然充满了臆断,充满了学者自己的抽象。可能的比较可以时时提醒研究者谨言,帮助对所关注地区问题的重点把握,谨防臆断,但是以”比较“本身为题我向来觉得是很不严谨的。此书的下篇,抗税问题和粮食骚乱问题的分析,就很有点混乱
评分“世界经济史”课程阅读书目。读了前两篇,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论调,立的却是更为复杂和难以操作的比较史学的对中西历史不同走向的解读方式,上编经济变化看得很痛苦,中编国家形成开始渐入佳境,下编社会抗争以后再补。有趣的是,打印本书,我那份却比菁她们厚了一倍,字也大了一倍。简直像用放大镜在阅读似的。
评分笔法彷佛论纲,格局恰如拼盘,幸好尚有功力,否则就是乱炖。与社会经济史、发展政治学和社会运动理论展开多方对话,大开大合,高来高去。仰望天空太久,再低头眼前一片昏花。不知道有没有把黄宗智晃晕,反正我是被晃晕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