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原名张璇,字仲衡。后以名字难认,改今名。1909年1月生于河北香河一农家。1929年毕业于通县师范,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至今。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晚年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自20世纪80年代始,十馀年间,相继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文言常识》《顺生论》《说梦楼谈屑》《流年碎影》《说梦草》《散简集存》等著作行世。其中或记旧人旧事,或谈学论理,或探究人生……钩玄提要,百炼工纯,以其见识之深邃,文笔之独特,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当初在书店看到,翻了翻貌似有不少公案,就买了。。。回家一看啊,真个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差点没把俺给笑晕过去。。。 简单来说吧,禅宗乃上根利器方可学得。普通人还是从基础学起的,躲开禅宗(包括密宗)。上来就试图理解悟道的智慧,就好比加减乘除还没搞明白的小学生去...
评分从第一页开始读了。读这本书要很安静的心态方能和作者做一番“交流”,昨天,在blog上写了几句,今天翻到前言又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看来要放慢节奏,一点一点坚持读下去。 作者对书名之说——也许这便是世界的游戏规则,无论你进那个“入处”,你得必须先学会他的行话,不得...
评分上面的评论好像都提到这本书比较晦涩,我不这样认为 张先生的文风平实随和,娓娓道来,口语化较多,不算晦涩,如果他想往晦涩了写很容易,显得难读是因为这本书的主题本来就很玄,写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的不算晦涩了。 书从佛教说起,介绍各个流派,再到禅,非常有层次递进的...
评分摆明了站在外头看里边风景,要悟,这书没用,但可以备查。佛教圈子里人的文字习气太深,下乘者还怪力乱神,倒不如在外看看脑子尚清醒些。要说这题目让金克木老先生作会更精彩,他是进去过的人,却不“执”,思想活跃,文风飘逸,足可表现禅趣。
评分坐在花园里看这本书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 本来是带了中文系得矫情玩深沉去的, 没有想到如此明白如话。 禅意可悟不可说, 但禅的源流主张分野倒是可以讲明的。 尤其是如此的散淡随意, 信手拈来。 中行先生的这本,算是了解禅的很好入门书
朋友间很流行用“得到”一词,用作get。至此发现得到二字却是深得神韵智慧的,话说释迦摩尼灵山拈花微笑,众人不解,唯有迦叶尊者“得到”了他,是也就有了禅宗的渊源。得到一词实在是禅语。 另,继负暄后又一次读张中行,仍觉得字里行间文气颇重,却非性情中人(评胡适一章中可见一斑),不甚欣赏。
评分【曲终说偈】不著袈裟不坐禅,饥来吃饭困来眠。阿谁会得西天意,云自翩翩水自闲。十五年双十节阅讫于长沙望月楼,距初读此书将十有一年矣。
评分入门,还不错
评分佛法的基础理论,可以用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来概括。就是人生即是苦,原因在于因果,佛家要寻找的从中解脱、达到涅槃的道路。佛家思想对于现实世界采取坚决的否定态度,富于顽强的思想勇气。而禅定的最初含义,是对佛法进行安静的思索。 由于方法简明,顺应经济规律,禅宗在中土佛教各宗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从而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禅宗历史上,有两大标志性历史事件,一个是六祖慧能获得五祖衣钵,另一个是慧能的大弟子神会确立南宗顿教正统。在南宗内部派别里,最有影响的是讲究当头棒喝的临济宗。 禅宗公案就是禅师传法和开悟的案例,风格玄妙缥缈,不讲形式逻辑论证。但禅师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专注与自由自在、身心不被外物困扰的逍遥风度,能够给予我们人生启示。
评分多知识,少思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