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披露的是人在生存中所面对的荒谬:主人公默尔索沉默内向,对一切漠然冷淡,他拒绝传统价值观念,拒绝由习俗所规定的行为模式,他不为世人理解,与外界格格不入。最后其结局是被判处死刑,死刑的立论并非由于他杀了人,而是因他在母亲下葬时“竟然不哭!”,检察官起诉道:“我指控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加缪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折射出“荒谬”的深刻含意:这世界竟容不得一个实实在在按自己的方式和理解来生活的人!他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即:“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任何一个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
默尔索不是一个乖张的异化人,他只是“自己”而已,之所以被毁灭是因为他拒绝被同化、被纳入环境规定的秩序中去。在众寡悬殊的对峙中,他选择了自我和反叛的同时也就选择了肉体的毁灭——物质意义上他失败了,但精神和灵魂上他是胜利的,他用冷蔑和沉默回答这个世界(用临刑前加缪赋予他的话说:“我觉得我过去曾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
从真实地揭示世界的“荒谬”这一角度来说,《局外人》可谓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被毁灭之结局毕竟不合乎加缪的生存理想和哲学打算,他热爱生命,所以对生命永远抱有美好的祝愿,无论在感情还是理性上,他都希望看到抗争者另一种激动人心的光明出路。
加缪(1913~1960) 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他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母亲带他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生活极为艰难。加缪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缪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大战爆发时他任《共和晚报》主编,后在巴黎任《巴黎晚报》编辑部秘书。德军侵法后参加地下抗德组织,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
加缪从1932年起即发表作品,1942年因发表《局外人》而成名。他的小说《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评,但是《反抗的入》(1951)一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的决裂。他主要的作品还有随笔《西叙福斯神话》(1942),剧本《正义者》(1949)、小说《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等。
加缪于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1960年 1月4日死于车祸。
這本書我讀了很久了,去年8月在上海買,在回程的20個小時硬座上讀完了這本書。或許是因為硬座疲憊,我匆匆翻讀這本書,只留下一個疏離冷漠的印象。當時不明白爲什麽這會是經典。 之後沒有重讀,但故事、或者說是印象留在了心中。現在最近半個月給自己定的讀書計劃是兩本法國哲...
评分异客•异乡 ——评《异乡人》 文|杜子腾 像每一位阅读此书的读者一样,从其第一句话开始,我们就被一股凝练的荒诞感所吸引。“今天,妈妈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一面是亲昵的口语化表达的“妈妈”,是一种内心的全然外化,另一面是“我不清楚,她哪天走了”,以...
评分阳光。阿尔及尔灼热的阳光,晒得人晕头转向,每当我试图对《局外人》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绪作一番整理时,笼罩在头脑中的,全是书中那无数次出现的灼热阳光。 阅读是轻松的,平淡的陈述中甚至感觉到诗意流动。纯粹明洁的句子,使人在阅读时,身临其境。 为母亲守...
评分每隔些年读《局外人》都会有新收获,大概这是判断一本书能不能列为经典的标准。 1. “活在当下”既积极也消极。好的部分,那就是容易在日常生活里获得快乐。比如默尔索下班后和同事一起追着卡车跑,气喘吁吁,只为了去听卡车链条哗啦声与内燃机噼啪声。比如沿着码头傍晚散步,...
评分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评分一声叹息
评分此为《经典印象》系列中的《局外人》的改版
评分区别一下。 想留着写
评分开头故作平淡,结尾很有力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