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出现很早,但古代的“中国”并不是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历代王朝都自有国号,并不冠以“中国”二字。古代的“中国”通常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概念,而且其含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迄今被我们称作“中国史”的只能算是半个中国的历史。
一直以来,大汉民族的历史被默认为主流,而55个少数民族特殊的文化风貌和历史变迁,只被只言片语地提及,并且,从未真正走入大众的视野。
该书是中国首部全面关注55个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图书。该书用详实的史料,通俗的语言,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叙述了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兴衰更替和发展演变,内容丰富,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脉络清晰。并配有专业测绘部门绘制的少数民族变迁的地图几十幅。目前,该书的纪录片央视已经立项,已经输出台湾版和韩文版。
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城邦乌孙、月氏、楼兰为何消失了?如日中天的草原帝国匈奴、柔然、突厥为何远去了?逐鹿中原的游牧部落鲜卑、羯、氐、羌是怎样被融合的?星光闪烁的南方诸侯越国、夜郎、南诏、大理是否还有后裔?打开这本书,在故事中了解55个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
高洪雷,生于1964年农历三月十九,山东新泰人。1979年就读于某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乡、县、市、省直机关任职。曾发表散文、随笔、论著多篇,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非专业研究者,关注少数民族史多年。
先说优点,写作角度非常新颖,把散落在正史的少数民族史集中起来,捋清了个个民族的变迁演化过程,这是吸引我看这本书并且在内容越发“糟糕”时支撑我继续读下去的原因。 下面说缺点,大致有二。其一,如题——充满主管臆断。诚然不能以对待正儿八经的史书的要求苛责本书,但作...
评分作为一个现代人,自然感觉很幸运地行走在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没有太大方向偏差,可是我们知道了大洋彼岸的世界,也知道疆土比邻的土地,却对我们的过去不求甚解。所以急需一盏历史的灯,当思想文化的黑暗降临,照亮我们眼前的光亮,会是什么?一个不知道过去的人,只...
评分看了本书的序言,就有点后悔买了这本书了,“作者把握了民族平等原则。。。。从民族团结的视角来考察历史”,但是就是没说“从学术的观点”来书写历史。 书腰上好像说经过民委审查,看了也不爽。 正在看匈奴部分,有些描述也不严谨,权当睡觉前的读物吧。 总之本书不值得买...
评分“中国”这一词语历史久远,可是古代的“中国”并不能等同于近现代时期中国这一词语的概念,中国历朝历代都拥有自己的国号,却很少有人以“中国”相称。古时候的“中国”通常意义上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它的含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的。汉族人在历史上算是主流统治...
评分原载《新京报》2011-10-22 http://www.bjnews.com.cn/ent/2011/10/22/159179.html 大凡读过一点《二十四史》的,往往会发现这些正史关注的始终是“中原”或曰“中土”王朝,只是偶尔才兼及周边“四裔”。汉族之外的民族除非在国境之内有过开国建朝经历,又或者与中原...
标题挺宏大,不过应该还是普及性读物,内容也不算严谨,但读起来顺畅,文字也生动。这个版本配彩色地图,还赠送了一张藏书票,大概是贵一点的原因?
评分这哪里是另一半中国史,这简直是另一半世界史啊!文笔一般,但重在资料价值。
评分文笔有点“尬”,里面采信的史料部分也比较“尬”,史观基本上只能呵呵。 但是对于历史上曾经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非汉族的来龙去脉我也没找到别的什么书可以看了。作者把这个脉络顺了个大概,也是很可以的了。正如后记里面所说,这个题材太容易zz敏感,估计也是删改很久才有了现在的版本
评分枯燥而且好看
评分我对文明的兴趣由来已久,也早就开始关注各民族的发展脉络,因此读起此书就像久旱逢甘霖一般。《另一半中国史》缺点明显:语义不严谨、史实有硬伤、观点偏左,但观其大略倒也无妨。作者能集合大量资料梳理出几十个大小民族数千年的变迁过程,实在需要长期的毅力,让人佩服。推荐有一定基础者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