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魏晋之际的诸种研究,大体是站在陈寅恪先生相关论述的延长线上加以发展、修正,运用政治集团学说所具有的利弊在这一时段的研究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自从19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不少从个别历史事件的考证入手,通过细节的考证复原魏晋之际政治变局的佳作,本书之作亦得益于此。本书采取将政治史与家族史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政治史的脉络中探讨西晋权力结构从形成到崩溃的过程,另一方面考察魏晋大族之间的政治、婚姻、交往网络,探究这一网络在魏晋政治变局中发挥的作用。
仇鹿鸣,民國七十年(1981)生于上海,八十九年(2000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九十二年(2003)获得提前攻读硕士资格,九十四年(2005)转入博士阶段学习,九十七年(2008)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国学研究》、《唐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餘篇,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中古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士族政治、石刻文献等领域。
本书标题很长,做为一篇博士研究论文,是可以理解的,作者仇鹿鸣先生,年轻的史学者。 本书标题就可以看出是说魏晋之际的历史的。魏晋南北朝,是我感兴趣而感觉特别乱的时代,除了史料不足,著作不多以外,在那个时代纷繁的人际关系里,想理出来明确的线索,确实很难,如果没有...
评分本书标题很长,做为一篇博士研究论文,是可以理解的,作者仇鹿鸣先生,年轻的史学者。 本书标题就可以看出是说魏晋之际的历史的。魏晋南北朝,是我感兴趣而感觉特别乱的时代,除了史料不足,著作不多以外,在那个时代纷繁的人际关系里,想理出来明确的线索,确实很难,如果没有...
评分精彩的学术研究和写作,带给我自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之后最酣畅的阅读体验,很难想象这只是作者27岁时的博士论文,复旦本硕博8年即毕业,第一本专著就可以达到如此高度,令吾辈叹服。在陈寅恪的时代,史料信手拈来是一种独门绝技,在互联网的今天,已无门槛,但对史料的深入...
倒是对当今nepotism以及crony capitalism有些启发——世家大族的人际网络并非外界想象的铁板一块,其不稳定与流动性可能远比想象来的要高要快
评分此书有新意,方法论上是继承陈寅恪提供中古史范式下进行反思和求新,还引入了一些考古、碑刻等新材料。恪老对魏晋之交的分析,提供了曹魏—寒门、司马—儒家豪族的一组模板,曹魏寒门无法凝聚儒家豪门,因此高平陵政变得到了儒家士族的支持,建立起晋朝。但仇先生仔细考察认为,魏晋两朝的基本支持力量并无本质差异,很难以寒门—豪族的范型进行简单划分。高平陵政变,那些支持司马家族的魏国元老,更多是对曹爽及其更始革新不满,而不是对“寒族法家政治”的不满。同样,被视为寒族的贾充,其实是世家后裔,不能简单划分为寒族问题。魏晋之交的政治演变,更多可能是政治本身的逻辑。作者考察了司马孚的复杂性,最后落脚于晋武帝与齐王司马攸之间的深刻矛盾,这是司马师重要角色的政治遗产,但最后皇权独大,留下了惠帝和杨家的烂摊子,埋下了亡国伏笔。
评分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晉作為一個短命王朝,在歷史上時常被後人所忽視,但卻具有特殊性。論短命,秦、隋亦然,但代秦隋而起的漢唐強盛穩定,西晉身後的卻留下一個漫長分裂動蕩的東晉。若說秦隋可視為新時代的淵藪,西晉則是一個舊時代的背影。本書並非簡單襲陳寅恪強調的魏晉之間統治階級性質轉變或錢穆的魏晉兩代官僚階層構成上的相似性研究,而是從魏晉一脈宏觀的政權性質與細節的家族網絡進行分析得出了自己的思考。同時附錄的《司馬芳殘碑》考釋的觀點也頗有想法~
评分倒是对当今nepotism以及crony capitalism有些启发——世家大族的人际网络并非外界想象的铁板一块,其不稳定与流动性可能远比想象来的要高要快
评分写得精彩,比干巴巴的制度史好看太多。唉,世说新语真是一本杀机四伏充满着刀光剑影的书啊。往后重读,想来要多经历一些惊心动魄的时刻。又:除了偶有引用碑铭之外用的都是晋书一类的常见史料,却能于寻常文字间做不寻常语,此等地方真真厉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