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历史学家吕思勉著作中**一部文史普及读物,这本小书完全面向大众读者,每篇文章仅几千字,行文亲切朴实,颇为口语化,却又不失严谨。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与三国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及地理环境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吕思勉(1884~1967),字诚之,今江苏常州人,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先后曾在常州府中学堂、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包括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界**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去年易中天火了一把,掀起一股三国热,书店里猛然添了许多跟三国有关的书。易中天《品三国》,柏杨《柏杨品三国》,沈忱《煮酒品三国》,连中华书局也趁势出了《吕著三国史话》。据说易中天言必称吕思勉,实际上易的不少观点便本源于吕。 吕思勉在史学方...
评分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我们对信息的接受和筛选能力急剧降低,身边杂音太多,难以潜心阅读。拿史书来说,历史原是正襟危坐于讲坛之上,近年来接地气的历史通俗读本层出不穷,作者的调侃和戏说常让人看得乐不可支,这固然是满足了大众乐于轻松了解历史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
评分其实没想写书评的,但现在短评字数限制较大,稍有多言便超限了,每每言之未尽,所以只好再来篇“书评”了,其实只是一点读后杂感而已。 大师就是大师,所写通俗普及读物甚至比普通学者的学术论文含金量还要高。篇幅短小却精辟深邃,绝不仅仅是说说历史故事,也不是只考据些典章...
评分新版三国电视剧热播,再掀三国热。 看了电视,要看书的话,这本建议不要错过。 吕思勉老先生的经典普及作品,很通俗,又很有见解。 这两年,对吕思勉先生的书,大家也越来越关注了,这跟易中天讲三国老引他的东西有关,也跟他的书进入公版领域有关吧。他还是钱穆的老师来着...
评分近读中华书局出版的《吕著三国史话》,受益匪浅,然察此书有前后矛盾处,吕思勉在两篇文章中,对姜维的道德问题看法竟完全相左。 史话中《姜维与钟会》一章分析了姜维降钟会的心理。吕先生认为姜维不可能给后主写密信表白心迹,但仍肯定姜维不是轻易降敌之人,推测"假使...
吕思勉先生这本小书提出的观点,养活了后世多少写三国的写手啊。
评分这本书可谓是易中天品三国的母本了。易中天的很多观点都是来自于此书。我也是回顾了易中天品三国的讲座才回头找到这本书的。这本小书字数不多,但立意和观点却很独到。能让有一定史学基础的读者对三国这段历史有新的认识。作者是比较推崇曹操和诸葛亮的。但有些观点则比较极端,着重体现在附录里的文章。摘抄如下: 1,当一种制度的命运未至灭亡的时节,虽有弊病,人总只怪身居其位的人不好,而不怪这制度不好。 2,县是内陆行政单位,郡最早用于称呼边界行政单位。也就是说郡的设立,一开始就有镇压性。 3,行政官宜用资格较深的人,有手腕有技术。监察官宜用资格较浅的人,有理想有锋锐。
评分重读
评分几乎是把所有主要人物和主要典籍都拎出来分析了一遍,曹操吹,刘备、周瑜黑。不过既然老先生说读书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盲从别人的观点,那我就是不同意老先生大夸魏武帝的行为。附录引经据典更丰富、观点较多、分析冷静有条理,比正文好看。
评分看吕思勉的第一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新的读历史的观点。不是仅仅了解事情的发生,而是要从史书中辨伪。我觉得我就是对时间地点这些东西太害怕了,所以历史连入门都没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