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朝政府六次发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
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
这就是瞻对!
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
本书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同时也展现了汉藏交汇之地的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并借此传达了作者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
阿来(1959年-),男,藏族,出生于四川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总编及社长。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2000年,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5届茅盾文学奖,为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得奖者(41岁)及首位得奖藏族作家。2009年3月,当选为四川省作协主席。其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散文《大地的阶梯》等。
又一次读到阿来,这个出生在阿坝藏区的藏族子弟,他笔下的西藏是有血脉流淌的。正因如此,他对藏族的书写具有他人艳羡的难以企及的优越。但我总在想,这也许会是一种“障”,与他人较为纯粹的客观的感知和传达相比,阿来的写作需要在主客观之间跳跃与转换,既要剔出肚肠条...
评分瞻对,位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一带,地处雅砻江上游,纵横数百里。东邻炉霍、道孚县,南接理塘、雅江县,西依白玉、德格县,北靠甘孜县。瞻对“户皆土民”(注:《清史稿》[Z]志一○九,兵五。),世代为藏族居住,明代始设土官。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瞻对土官“各...
评分1 皇帝有了疑虑,不直接责问前线大员,而让军机大臣转达,这也是一种领导艺术。 2 这碉楼以后还要折磨乾隆皇帝的神经,只是不在瞻对,而在我家乡一带的大小金川。以致后来,要把大金川战俘移动北京香山,修建碉楼,以供清军研究演练攻碉之术,再千里万里派往川西深山狭谷中的...
评分一个藏区小城的前世今生《瞻对》 了解阿来是从《尘埃落定》开始的,中国很多作家都去过西藏,都写过西藏,可是藏族人却很少出作家,阿来是我知道的唯一一位。 不过阿来一出手就震惊四座,《尘埃落定》出版之后就成为了经典。不过转眼这么多年过去了,阿来却罕有新作...
评分瞻对,位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一带,地处雅砻江上游,纵横数百里。东邻炉霍、道孚县,南接理塘、雅江县,西依白玉、德格县,北靠甘孜县。瞻对“户皆土民”(注:《清史稿》[Z]志一○九,兵五。),世代为藏族居住,明代始设土官。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瞻对土官“各...
阿来:我的写作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西藏。我生活在藏地,写的历史往事,但动机是针对了当下的现实。
评分本来以为《瞻对》是小说啊,应该和《尘埃落定》差不多吧。可是这次我感觉是在读报告,读论文,那么多引用的皇上奏章批复,累都累死了。同样的事情反复发生,这就是我最大的观后感了。必然性,然后再加上很可笑的偶然事件,促成大事件的发生。
评分这还是写《尘埃落定》的阿来么。。。作协副主席这种title果然是毁人用的啊。我知道这不是小说,是“非虚构文学作品”,还得了某大奖。问题是:只是从史书里摘引翻译,时不时还说我发了条微博之类,擦,真的过得了自己这关么?!
评分算是通过瞻对,简单梳理了一下西藏的历史。相对于阿来的小说,纪实作品的文笔实在是差的太多,风格上也像是博客连载。只读每章节的小标题,全书内容就一览无遗了。
评分算是通过瞻对,简单梳理了一下西藏的历史。相对于阿来的小说,纪实作品的文笔实在是差的太多,风格上也像是博客连载。只读每章节的小标题,全书内容就一览无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