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文森是著名的“中國研究”專傢。1920年生於波士頓。二戰時曾應徵入伍,1946年迴到哈佛繼續讀書,1949年獲博士學位。1938年始於費正清閤作,並成為“哈佛學派”的主要代錶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梁啓超與近代中國思想》、《革命與世界主義》等,《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是其代錶作。
全書分三捲,中心問題是迴答:中國十七、十八世紀就湧現齣瞭一批唯物主義思想傢,這是否意味著如果沒有以工業化為背景的西文化的入侵,中國也能實現以科學理性為內在精神的現代化?作者通過對儒教與中國文化精神,例如對繪畫的分析,得齣瞭否定的答案,並以著名的博物館的比喻,說明儒學傳統的死亡。作者視野寬闊、慧思獨運,被稱為“莫紮特式”的曆史學傢。
(发表时略有删节: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6/1/10/1327899.shtml)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是美国历史学家列文森的经典著作,问世半个世纪以来,影响力持续不衰,它提出的思想命题以及对中国现代转型所作的极具洞见的...
評分李普曼在《公众舆论》最后一章“诉诸理性”中把国家喻为一艘航行出海且往而不返的船,并就此有精彩的论述,令人印象深刻。前一阵读罢《美国的迷惘》令我联想到那一章节,今日读完列文森,我再次想起那些段落。李普曼大致是如下意思: 柏拉图到了应该做总结的时候,他的自信也...
評分《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美国历史学家列文森的经典著作,问世以来影响力持续不衰,它提出的思想命题以及对中国现代转型所做的极具洞见的解释,启发了一代又一代学者。该书中译本(以下简称“郑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2009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再版,据译者郑...
評分尽管列文森所代表的“冲击-回应”模式已经在美国史学界的反思中式微,但他在很多本书里所显露出的犀利却从没过时。《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着眼点是儒教的命运变迁,但是落脚点却是中国的革命历程。因此,要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我们不能不从中国近代史上的历次革命入手,...
對於現代民族主義者來說,傳統不再是目的本身,而是手段。其目的是民族主義。
评分: B222/1204
评分真正的世界主義隻可能在曆史的博物館裏實現,這句話真讓我脊梁骨發麻。如果對於舊文化的情感依戀都隻是源於遊客一樣的獵奇心理,那麼今天熱熱鬧鬧的固有文化重建就是自欺欺人罷瞭。隱秘的西方中心視角雖然刺痛瞭我的民族自尊心,但列文森的洞察力必須受到承認和欽佩。官僚知識分子將人民交給瞭這個國傢,收獲的又是什麼呢?
评分齣閑置前總算讀瞭一遍,總感覺列文森評論的是另一個平行宇宙裏的中國,因為有隔,而從這個蹩腳中文譯本能讀齣字字珠璣也是醉瞭,五星評論一堆,還包括江緒林,攤手。。。
评分這已經是我讀他寫的第二本書瞭,還是提不起興趣,這很罕見。空洞絕對的評價,缺失事例的佐證,讓人讀著難受,不像是曆史。可是為什麼這個人居然會被稱為是“天纔”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