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记忆

创伤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作者:张志扬
出品人:
页数:338
译者:
出版时间:1999-12
价格:1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261268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张志扬
  • 哲学
  • 创伤记忆
  • 社会学
  • 思想
  • 文化
  • 社会理论
  • 近现代史
  • 创伤记忆
  • 心理疗愈
  • 自我成长
  • 心灵觉醒
  • 情感创伤
  • 记忆重构
  • 心理成长
  • 内在探索
  • 心灵修复
  • 意识觉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写于1995年底,原是作者《现代哲学的维度》一书的“导言”部分。作者借现象学转向人的基本意识来:“感知-记忆--想象”,其中“记忆”的创伤化更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成为意识重复或置换的关节点。作者从“记忆”的认同和“想象”的置换等角度分析了以“国家”观念为体和以“个人”生存为体的两种创伤记忆类型,并选取了“社会意识”与“个人意识”的个案进行分析。作者采用了“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语言简洁,逻辑严密,

作者简介

张志扬,又名墨哲兰,1940年生,武汉市人,现任教于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1980年,全国招考500名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他以“助理研究员”资格被录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现代德国哲学研究工作。1986年调入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职任“研究员”。1994年调入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

目录信息

目录
引 论
创伤记忆
一、现象学问题
二、“创伤记忆”的现象学分析
1.为什么选取“创伤记忆”
2.什么是“创伤记忆”
a.“苦难记忆”与“创伤记忆
b.“传统性”――“情结记忆”的定式
c.“创伤记忆I”――以“国家”观念为体
d.“意识形态性”――“情结记忆”的变式
e.“创伤记忆Ⅱ”――以“个人”生存为体
3.如何分析“创伤记忆”
a.“创伤记忆”在意识中的定位与越界
b.“感知”的给予性与“反思”的还原性
c.“记忆”的认同与“想象”的置换
三、结语:中国现代哲学的维度
个案分析
一、巴金的“真话纪念碑”
引子
陈述
控诉“四人帮”和“文革派”
批评“长官意志”
反省“意识形态”
破除“领袖崇拜”
分析
为何在反省中画圆?
“心里话”的“心”在“迷魂汤”中呢!
“迷魂汤”与“理想罪”
“解释自己”与“改变自己”
二、曾卓的“信仰、寂寞与爱”
我是谁?
诗的见证
信仰的界限
孤独的指向
爱在生死迷茫处
三、汉语现代学重审与重建的两难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的反省
意向性分析
概述
“前言
“一、现代学的问题意识”
“二、现代性问题的累积
“三、个体言说与‘主义’话语”
“四、审美主义与现代性”
“五、怨恨与现代性”
“六、宗教与民主社会的自由建构”
分述
1.‘中国为何没有产生资本主义”是假问题吗?
2.“中国审美主义的独特性与优位性”是真问题吗?
3.怨恨动机与社会主义精神评论
4理念:“神义论”到“人义论’,是对还是错?
a.历史“下行”吗?
b.超世的“隐喻”
c.宗教的“有形”与“无形’
d.舍勒的“怨恨
e.福柯的“身体性”
5.方法:现象学的“先天性相关”
四、问题与思路
――一种“注意链”的现象描述
问题:“个人真实性及其限度”
思路:
1.引子
2.问题的提出
3.动机中的不安定性
4.动机结构中的“注意链”
5.注意链的中项I语言空间的三个层次或“语言的
两不性’
6.注意链的中项Ⅱ“苦难向文字转换为何失重”或
“创伤记忆”
7.注意链的中项Ⅲ 现象学的四重置换或“超验的
中立性”
8.信仰与感觉之间的意义危机或“个人自律性”的语言
教化
9.结语
五、记忆与记载
1.访谈录一则
2.表现与揭示或作为事件与文献之中介的记忆的
文字化及其权限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也不知道能不能发出来,姑且先写吧,其实没有什么犯禁的东西。几乎都是正式出版物的内容。 案:这书只印了五千册,似无再版。总的来说,并不是上乘的哲学著作,没有建立严密的逻辑体系,也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作者使用的现象学理论看着也不甚靠谱。但本书对文革、中国的...  

评分

张志扬是谁,墨哲兰又是谁?他写的文章,在学院派学者眼里是如此的放肆,但是内容却又如此真实。在他的文章里,我似乎看到了八十年代刘小枫真正的思想来源。这一点,我们似乎都无法说明到底究竟是谁影响了谁。不过,这都不要紧,至少他将文革记忆通过哲学隐含的术语表达出来了...  

评分

张志扬是谁,墨哲兰又是谁?他写的文章,在学院派学者眼里是如此的放肆,但是内容却又如此真实。在他的文章里,我似乎看到了八十年代刘小枫真正的思想来源。这一点,我们似乎都无法说明到底究竟是谁影响了谁。不过,这都不要紧,至少他将文革记忆通过哲学隐含的术语表达出来了...  

评分

也不知道能不能发出来,姑且先写吧,其实没有什么犯禁的东西。几乎都是正式出版物的内容。 案:这书只印了五千册,似无再版。总的来说,并不是上乘的哲学著作,没有建立严密的逻辑体系,也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作者使用的现象学理论看着也不甚靠谱。但本书对文革、中国的...  

评分

张志扬是谁,墨哲兰又是谁?他写的文章,在学院派学者眼里是如此的放肆,但是内容却又如此真实。在他的文章里,我似乎看到了八十年代刘小枫真正的思想来源。这一点,我们似乎都无法说明到底究竟是谁影响了谁。不过,这都不要紧,至少他将文革记忆通过哲学隐含的术语表达出来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吃力

评分

同样的创伤的记忆,同样的人的人类的悲剧,不要重复。

评分

吃力

评分

喜欢其中的一些篇章,张志扬,不好说,或者说不好。

评分

PDF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