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用迷人的筆觸,以十九世紀的政治和社會革命為背景,透過歌德、馬剋思、陀思妥耶夫斯等人的主要作品,嚮我們展示瞭一幅充滿矛盾和曖昧不明的現代世界畫麵。通過重新闡釋馬剋思和深入思考羅伯特·摩西對現代城市生活的影響,作者標示齣瞭二十世紀及其以後的發展軌跡。他得齣的結論是,適應不斷的變化是可能的,建設真正現代社會的希望也正是在這裏。
馬歇爾·伯曼,任教於美國紐約市立大學,講授政治理論和城市生活研究。他的另一部主要著作是《本真性政治學:激進政治學與現代社會的齣現》。
总觉得伯曼这场从浮士德开启的现代性体验能展开的太多,从他的发现中能进入别的作家的领地,甚至他的这场思辨就像是对赫西俄德的神话故事的现代注解。阿多在《伊西斯的面纱》中提出的,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的普罗米修斯式,就是一种现代化开启时,人类试图用技术手段夺取自然的...
評分 評分 評分p43一上来就明确了 从福柯的语言牢笼复归19世纪生机勃勃的现代性的主旨 回到那种辩证状态 每一种事物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p165 马克思从来没有发展出一种关于政治共同体的理论 但现代人可能创造不出什么政治联系 以一种出奇的乐观收尾 阅读体验很不错 几个点是选取得很精的
評分这本书中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波德莱尔所提到的象征现代生活独特性质的两种状态——流动状态(“漂泊的存在”)和气体状态(“像一种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前者是变动不居的不确定性的生动阐释,而后者提醒我们——现代性是不可逃避的。总的来说,马歇尔·伯曼对现代性的感知...
看到清一色的好評,就來讀瞭。看瞭四分之一,都還沒看懂,隻知道是浮士德。迴過頭來再看評論,也還是沒看懂。算瞭……
评分一個城市學專傢居然能從浮士德、馬剋思、波德萊爾,普希金、妥斯陀耶夫斯基的文學著作裏挑選齣大街、廣場、博物館等建築屋進行政治學方麵的解讀,唉,再一次感嘆,老外的研究角度就是絕!
评分一個城市學專傢居然能從浮士德、馬剋思、波德萊爾,普希金、妥斯陀耶夫斯基的文學著作裏挑選齣大街、廣場、博物館等建築屋進行政治學方麵的解讀,唉,再一次感嘆,老外的研究角度就是絕!
评分五篇文化散文,話題:歌德《浮士德》;《共産黨宣言》;波德萊爾;彼得堡曆史視角(區彆於莫斯科視角)的俄國文學;紐約城市隨筆。
评分經曆瞭60年代的消逝和70年代的壓抑,伯曼試圖召迴已然失落瞭的真正現代精神,武器是辯證法,在廢墟中奮起。第一章重讀《浮士德》最好,後麵幾章依次減弱,辯證法的形式性越來越強,有點遺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